少林寺十八銅人傳說由台灣興起 其中又有何典故?
看武俠電影長大的讀者,一定記得,但凡在少林寺學藝想提早下山,必須經過少林寺十八銅人磨練,通關才算完滿出山。那十八銅人究意所謂何物?又何以成為家傳戶曉少林「名勝」?
傳說源由
「十八銅人」傳說有不少版本,較出名的一個版本是源於唐朝十八棍僧救唐王的傳說。隋末天下大亂,秦王李世民在一次戰亂中得少林寺武僧協助而成功逃命,李世民登基為帝後為示謝意,以十八武僧為原型鑄造銅像;另一個較多人提及的版本,來自福建省莆田縣九蓮山南少林寺。該寺於乾隆年間被燒毀,有五名僧人逃出,創立反清復明的洪門,人稱「少林五祖」。
傳說南少林寺設有三十六房、木人巷和十八銅人陣。三十六房即三十六間給僧人作不同武學訓練的鍛練室、木人巷則是一條滿佈木人的機關通道,由人操縱攻擊闖關者、而十八銅人則為防止功夫未成的少林弟子因提早下山,功夫未夠為人所敗而辱及少林聲名,故而設十八銅人於寺門前,弟子能擊退銅人以示功夫夠班,才算師成完滿下山。有論者推測,十八銅人所以有「十八」這數字,是沿襲自佛教十八羅漢概念而創,這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得道弟子,故以此為概念創作出鎮守少林,試煉下山弟子功夫的十八羅漢。
現存古籍中有關「十八銅人」的記載,據龔程鵬先生研究,可能是清末文人筆記《蟲鳴漫錄》,據這書載,少林弟子學成下山時,必須打敗守門的四名僧人與四隻猴子,中間還通過一條滿布機關巷子。若踩到機關,巷中十八個持兵器木人便會走出來攻擊。而早期武俠小說中,如民初筆名「我是山人」所著《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中,少林寺有「十八鐵羅漢」守在寺院門口;而金庸於1960年代《笑傲江湖》中,載令狐沖與桃谷六仙入少林寺密道,給內裡108個「機關操縱銅人」打得措手不及。
電影讓十八銅人蜚聲國際
「十八銅人」這典故能膾炙人口,絕對有賴電影媒介所賜。對很多人而言,對「十八銅人」最深印象大多是源自周星馳電影《食神》:片中侍奉小氣方丈的十八銅人,只是全身油上金漆的武僧,閒時與周星馳打牌聊天,周星馳一旦嚷著要走便蹦蹦跳跳、馬上向周送上拳頭摺椅。可是,真正令「十八銅人」這創作橋段風靡全球、街知巷聞的,實有賴40年前台灣導演郭南宏(1935- )名作《少林寺十八銅人》。
台灣武打片導演,除了早年胡金銓和後來的李安外,郭南宏必佔一席位。郭南宏是台灣70代重要武俠導演之一,郭早年拍文藝片出身,為趕上由胡金銓掀起的新派武俠風而改拍拍武打片。他一共拍過28部作武打作品,包括18部武俠片、10部功夫片。郭南宏的武俠電影較少講求武打技巧的呈現,而致力營造濃厚中國傳統價值,例如以民族大義和忠孝價值為作品中心思想,在當年來說,為武俠電影樹立不少正面形象。
電影《少林寺十八銅人》,片中32:00和46:00為破銅人陣情節
1976年由郭南宏推出的《少林寺十八銅人》,故事以明末為背景,明朝守將關志遠被叛徒出賣,使邊關失守,全軍覆沒。關志遠獨子關少龍被少林寺高僧救起。關少龍身負國仇家恨,在少林寺苦練十年,當他學成期滿時,按少林規矩,經過十八銅人巷才可以下山。少龍在奮戰後終於如願以償,亦知悉父親當年為奸細出賣,而這奸細如今已為朝中高官並身懷絕技,少龍最終於手刃仇人報仇。
電影主角上官靈鳳、田鵬、黃家達、江南均是當時國語片一流武俠片紅星。電影場景壯偉,機關佈景前所未見,武技迫真,兼以忠孝節義為主題,加上有少林拳嫡傳弟子破例現身說法,讓精彩少林武藝生動呈現大銀幕,使這電影一出轟動台港影壇,尤其在日本及東南亞廣受歡迎大賣,繼而蜚聲國際。而電影中對銅人陣的構想,出山後有龍烙印烙在身上,這些情節後來均有武俠片相繼沿用。
香港格鬥界大師—黃家達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主角之一黃家達(1946- ),是香港出身的格鬥大師。黃家達1947年生於香港,自幼習武,擅長八卦掌,先後在多國學習泰拳、空手道、跆拳道等功夫,是全日本硬式空手道連盟總流館黑帶八段、韓國拳擊道協會黑帶八段,1980年代還創立「國際綜合拳」。據由何冠昌所製紀錄片《李小龍的生與死》,黃家達曾憶述李小龍生前曾經常與他切磋武藝,1972年,乘著李小龍掀起的功夫熱,在東南亞格鬥界甚具名望的黃家達,被片商看中出邀擔演電影《合氣道》,之後短短數年間,黃均演出多套武打電影,而《少林寺十八銅人》即為其代表作,直至1979年受聘為皇家香港警察空手道會總教練,才淡出影壇。八十年代黃家達移居美國,在當地推廣武術,2000年打後還曾一度參演電影演出。
參考資料:
Emery:《從傳說到電影:少林同人與郭南室的武俠世界》
黃仁:《俠骨柔情:電影教父郭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