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狼筅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鴛鴦陣本由明將唐順之所創,後經戚繼光改良而成為抗倭戰爭中的一道殺著。鴛鴦陣的構成人數不多,但就非常講究不同兵器間的相互配合。其中有一種奇門兵器,它排在戰陣的前列位置,卻不屬於攻擊主力,而今更已完全絕跡。
它就是今天【武備志】的主角——狼筅。
嚴守門戶
狼筅(粵音同烍),由於形狀及材質與荼道所用的「茶筅」相近,因而得名。按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所載,「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尺,長一丈五六尺」,重量則為古制七斤。
狼筅之法
狼筅這種特殊的軍事用途,正正解釋了它在後世絕跡的原因。蓋因狼筅必需配合戰陣或其他兵器使用,否則「鮮克有濟」。莫說在現代社會,即便是在古代,民間也鮮有資源和機會進行兩軍對壘,狼筅沒落實屬必然的事。
然而,這並不代表狼筅就此在歷史中消失。畢竟狼筅在戰陣中的作用極其巨大,除戚繼光外,不少明清將領都研究過狼筅的應用方法,並將之記錄下來。例如明代茅元儀(1594—1640,明代軍事家、文學家芧坤之孫,曾助袁崇煥固守寧遠)編撰的《武備志》,就直接承傳了戚繼光《紀效新書‧藤牌總說篇》的「狼筅總說」六法,即拗步退勢、中平勢、騎龍勢、鈎開勢、架上勢及閘上勢:
至於明代程子頤編撰的《武備要略選》,則在六法以外,還多上了右中四平、高四平、低四平、閘下、磨旗、盡頭六式:
由此可見,隨時間推演,狼筅的招法不僅愈來愈豐富,還加入了很多類近於槍法的搏擊元素。雖然狼筅最終還是遊離於主流之外,但它的發展絕非一路走下波,這點對武術史研究可謂極具啟發性。
特別鳴謝「朔雪寒」網站,提供本文參考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