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VS寫意:武打片的動作設計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在視覺藝術中,「寫實」和「寫意」是兩種經常爭論的表現形式。兩者本無優劣高低,只要呈現出色,皆得到觀賞者喜愛。武打片為電影藝術分支,當中也有「寫實」和「寫意」的動作設計之分,筆者本文希望以此檢視兩者對武打動作設計帶來的視覺影響。

武打動作設計中所說「寫實」和「寫意」,前者指動作追求與原來武術形態接近,尤其拍攝那些現在仍流傳的武術流派動作時較為強調。後者指動作設計追求在鏡頭拍出好看的畫面,這些動作在現實中未必能做到,要依靠特技或威也等拍攝技術,才能在電影中呈現,有時甚至會與傳統相左。

結果本是洪拳宗師的黃飛鴻,會在銀幕上打起北派功夫。究竟「寫實」和「寫意」之間,如何取捨?

劉家良的寫實

洪拳正宗黃飛鴻,無論幕前幕後都堪稱一代宗師

在港產武打片上,劉家良和袁和平的武術指導風格,正好體現了上述分野,劉家良主打「寫實」風格,袁和平主打「寫意」風格。二人在武學造詣上均有家學淵源。劉家良父親劉湛,乃洪拳林世榮(http://bit.ly/2r90Pxe)嫡傳弟子,劉家良自九歲跟父親習武,及後又吸收不同門派武術;袁和平父親乃北派京劇武旦袁小田,袁和平幼時更隨于占元於戲劇學院學習北派武打。

兩人在七十年代均參與第二代黃飛鴻電影的導演和武指工作。以劉家良作品為例,《陸阿采與黃飛鴻》(1976)中,戲中陳觀泰給予劉家輝的特訓中,講求基本馬步、橋手發力的威力和幅度,訓練方法雖然虛構,但忠實呈現了洪拳的特點。

而《武館》(1981)中劉家輝與王龍威在窄巷對打一幕,環境由闊到窄,打北派功夫的王龍威出招難以大開大合,要靠身位來方便提腿,反而突顯打洪拳的劉家輝在橋手和重馬步上的特點。這幕短短數分鐘的對打,十多種招式迭次而出,盡顯南北兩家功夫特點,可謂劉家良的代表作。劉家良曾在一次訪問中提過,不同武術有不同的打法特點,應該利用不同鏡頭捕捉,把不同武術本來不好看的招式,拍得好看而又忠於原來形態。而為了有寫實的風格,劉家良亦要求演員在拍攝前要先學習有關武術,這樣才拍得好看。

《武館》中劉家輝與王利威在窄巷大戰,盡顯南派武功以橋手短打特點。(有關這一套電影,武備志亦有文章提及當中的技術-《武館》中的南北拳術

4:30左右,劉家良談及低踢如何以不同鏡頭特寫捕捉而拍得好看

袁和平,另一個香港武打電影之光

袁和平的寫意

北派武術出身的袁和平,吸收了戲行的舞台武打設計經驗。由於舞台是全景呈現表演方式,沒有鏡頭取景配合,武打設計更講求演員本身打得好看,北派武術講求大範圍的動作伸展,而翻身打筋斗等技藝更是經常派上用場。

以《醉拳》為例,當中飾演黃飛鴻的成龍,在片中經常打關斗、滾地,動作詼諧趣怪,可見袁和平十分擅用成龍在京劇訓練出來的能力,亦從而開創功夫喜劇先河。據說,徐克當年拍《黃飛鴻》時曾邀劉家良擔任武指,但二人在武打設計上出現分歧,徐克的要求天馬行空,拍「佛山無影腳」時要李連杰吊威也像會飛般踢腳,劉家良則質疑這打法有違洪拳本質。

後來徐克找了袁和平擔任武指,結果拍出一代經典,當中很多經典武打場面雖然天馬行空,但娛樂性甚高,例如第一集《黃飛鴻》最尾一幕竹梯大戰,李連杰與任世官於各竹梯之間游鬥(據說這幕拍了一個月),又如《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中甄子丹以濕布成棍大戰李連杰,濕布打得鏗鏘有力,如靈蛇游走而帶勁。

(《黃飛鴻》中李連杰在竹梯對戰任世官)

(甄子丹與李連杰在《男兒當自強》中對打一幕,見6:08)

戲曲界有說「丑功夫,俊把式」,意指動作要建立在長期艱苦的基本功訓練之上,在這兒也可以引申為演員在練習時的動作丑而不美,但一在舞台上耍出來,卻甚為美觀。袁和平的寫意武打設計,配上徐克的天馬行空,發揮得淋漓盡致。及後袁和平遠赴荷里活,他的天馬行空打法與《Matrix》風格一拍即合,拍出震撼世界的動作場面。

可以說,若果單論電影效果的話,「寫實」與「寫意」實在各擅勝場,難分軒輊。

拋開門派套路的武打設計

事實上,以「寫意」和「寫實」來區分兩位師傅只不過是一種籠統說法,二人作品實乃兼容並蓄,各有「寫意」和「寫實」部分。例如劉家良曾表示從北派武師身上學了打拳不用真力的心得,讓他之後的功夫設計注入美感,袁和平也曾在動作設計中引入南方拳術的靈巧(1),及後他擔任武指的《一代宗師》更是在忠實呈現各門派的功夫特點之餘,兼具大師級的藝術效果。只是兩位師傅在互融各家專長時,仍有鮮明個人風格。他們的風格,亦可能影響了後來洪金寶「拳拳到肉」和成龍佻皮有趣的動作設計。

話說回來,因華語獨有古裝武俠片這種題材,加上金庸小說等武俠小說的推波助瀾,武打動作容許天馬行空的設計,故「寫意」的武打風格多見於古裝武俠片中(2)。而以現代為背景的武打片,則較為偏向「寫實」風格。除了以往常見的擂台博擊或傳統武術套路,近年很多現代武打片還大幅採用了混合技術及CQC技(Close Quarters Combat,近身距離作戰的軍用技術),讓動作場面更趨刺激。

以華語電影為例,由美國歸來的甄子丹將MMA搬上大銀幕拍出《導火線》和《特殊身份》、吳京《戰狼》系列將軍用格鬥用於拍攝,他們的動作設計打得迫真而具臨場壓迫感,令觀眾看得拍案叫絕。海外電影方面,印尼Iko Uwais將印尼武術融入CQC近身術而拍出甚為好看的《突擊死亡塔》。荷里活方面,《Taken》系列男主角Liam John Neeson在片中也是以CQC近身格鬥術,擅用環境和臨時道具「秒殺」來敵而聲名鵲起。

(《突擊死亡塔》中Iko Uwais將CQC融入印尼武術短打、扭鎖關節的武打場面)

(《Taken》中近身格斗術)

總結而言,正如上文說過電影拍攝很難將「寫實」和「寫意」涇渭分明,往往兩者兼收並蓄。在武打動作設計上,華語以外的電影市場已有迎頭趕上之勢,今後華語電影能否在武打片中一枝獨秀,拍出自己風格,實在仍是未知之數。

 

1. 說法來來自馬傑偉 編著《普普香港:閱讀香港普及文化》頁159。

2. 鬼才導演徐克的作品天馬行空,他的武打片便多以古裝為時代背景。而台灣導演李安在荷里活拍攝《臥虎藏龍》,也於武打場面呈現優美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