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踢】技術解構:不同距離下的踢法與應用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後踢(Back Kick)被譽為是最具威力的踢擊之一。外國曾經有科普節目對後踢的威力作出測量,最後顯示一記能夠產生高達1500磅力度。(其實這些節目的科學性相當值得商榷⋯⋯詳看《不太科學的Fight Science》)而在近年的MMA比賽中,不時亦見到後踢的蹤影。

在華語界中,通常會以「後踢」泛指所有踢法。在MMA當中,通常會以"Spinning Back Kick"泛指所有後踢,而不會再加以細分。但在英語中,其實已經會以不同的名詞,如Back Kick、Spinning Back Kick、Turning Side Kick等,專指「後踢」。本文嘗試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加以闡釋不同的後踢踢擊距離及發力方式。

今天就簡單介紹後踢的基本分類及應用時機。稍後武備志將會另撰解構文章,詳細說明後踢的動作要點及應用時機。

首先是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到底後踢要「轉」還是「不轉」?

 

▍(一)中距離適用:傳統式後踢(Back kick)

【先點擊觀看圖片,看傳統式後踢在比賽中的精彩畫面】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EadiCA)

(影片擷取自:YouTube

先介紹傳統的後踢踢法。它的基本特徵是踢擊時骨盆後指,及以推髖蹬腿發力為主。

 

上圖雖然是前踢的推髖圖解,但其實同樣適用於解析後踢的推髖動作。

由於Back kick是推髖發力,所以其實並不需過多的旋轉動作。當重心腳腳跟後指,髖部背向目標時,髖部只需作出向後推髖的動作(跟倒轉的前踢推髖動作相似),同時借助摺起收縮的大腿發力後蹬便可。

從上圖可見,當Dennis Siver踢出後踢時,蹬腿跟推髖同時進行。(圖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EadiCA)

因此,後踢中所謂的旋轉亦只是指把髖部轉到背向目標而已。以正架側身為例,由於髖部原本已指向側面,只需再多轉90度便足以進入後踢的發力位置。髖部過度旋轉的話,會使發力動作自「推髖」變成「轉髖」,踢擊容易偏離目標,亦難以借助重心腳蹬地及髖部發力。

(圖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Avjcfq)

此外,在出腳動作上,大致分成兩種:從下方踢出,或從側面踢出。前者的發力動作較小,能更快擊中佔住中線打擊目標,亦能避免踢擊因旋轉而偏差,可是只適合打擊中段的目標。後者動作雖然較大,較易變成以旋轉發力為主的Turning Side Kick,但踢擊的切入角度一般較好,亦能打擊中段及上段目標。

在使用的踢擊部位方面亦有不同說法:有的認為應腳尖朝下以腳跟踢擊,有的認為應斜置腳掌以腳跟側或腳掌踢擊。前者能直接從下方踢出,踢擊速度較快,但切入角度較窄,而且容易令打擊軌跡向上(而非水平)。後者的切入角度一般較好,但踢擊速度較慢,較大機會被對方以楔入化解。

Back kick適合打擊接近直腳距離的目標,因此適宜用於打擊較為固定的目標,例如防守中的對手,或站於繩邊或籠邊的對手。若面對趨前中或後退中的對手,則可能需用到以下接著介紹的後踢踢法。

 

▍(二)短距離適用:旋轉式後踢(Spinning Back Kick)

【先點擊觀看圖片,看旋轉式後踢在比賽中的精彩畫面】

(影片擷取自:YouTube

另一種是Spinning Back Kick,驟眼看跟未踢直的Back Kick一樣,但其實它的發力方式跟傳統後踢迥異:它是借助推髖,甚理轉髖發力為主。而且在踢擊時,踢擊腳會處於曲腳狀態。它既可以用於反擊,亦可用於進擊。

 

由於Spinning Back Kick用於打擊短距離目標,並沒有足夠空間讓踢擊腳蹬直,所以它是靠推髖及摺起的膝蓋擺動來發力。這裡指的摺起膝蓋,並不是諸多教學所指的「提膝」(以膝蓋向前高度為主的Chamber),而是踢擊腳後摺、腳掌向後的動作。這樣的動作能使後踢在短距離下,借助轉髖發力。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縮短打擊距離,便於打擊腹側位置,Spinning Back Kick一般會從身體斜下方踢出。雖然單計踢擊力度會比傳統後踢弱,但因為它經常配合對方衝前的動作踢出,兩股力量撞在一起往往能重創對手。

此外,雖然Spinning Back Kick是配合髖部旋轉而踢出,但它的踢擊還是以直線為主,只不過不是從背部直線踢出,而是從身側拉一條短直線踢出,從對方斜前方切入。若單靠旋轉而踢擊腳不發力蹬出的話,踢擊很容易變成單純擺腿,難以踢出威力。

還有一點,有時候踢出Spinning Back Kick時,明明已經有摺腳,亦有擺腿,但感覺力度還是踢不出來,其實這可能跟踢擊腳命中目標時的摺腳角度有關。在Spinning Back Kick時,我們必須借助轉髖把力量帶到腳跟上,所以踢擊腳需要維持良好的結構,即大約70-110度左右,才能有效發力。

在用於反擊踢擊時,亦應避免髖部前翻的幅度。因為假如Spinning Back Kick時髖部前翻的話,會令踢擊距離更加不足,甚至會在踢中前便已撞上對手身上。所以有不少拳手會以原地跳轉代替髖部前轉,加快踢擊速度之餘,又節省踢擊空間。

 

(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CGzJ53)

又或是用於進攻原地的對手時,利用轉髖縮短距離之餘,又借助轉髖把身體重量加諸踢擊之上。

 

▍(三)長距離適用:追擊式後側踢(Turning side kick)

(影片擷取自:YouTube

Turning Side Kick是傳統後踢的變形,特點是在踢擊時會完全扭側髖部,以增加踢擊距離。但由於髖部完全扭側,使踢擊無法借助推髖發力,而變成單靠腳力進行踢擊。這種踢法的特徵是:上身在踢擊時會接近側身,而重心腳會較一般後踢旋轉更多,即腳跟並不直指目標。

一些初學者在進行傳統後踢時,會不小心把Turning Side Kick和 Back Kick混淆。主要是因為他們把轉髖和踢腳的動作分開進行,而不是把轉髖蹬腿同時進行;又或是把後踢的發力動作當作是側踢的發力動作。

 

以這條教學片為例,大家可以見到踢擊者在踢腿時,其髖部已經停止推出或旋轉。亦有可能是因為踢擊者並沒有用力踢出所致。(影片擷取自:YouTube

 

又以UFC評論員Joe Rogan的示範為例,大家可以見到他的髖部有跟進的動作,但它並不是後踢的向後推髖,而是重心腳蹬地的橫向推髖。不過可能是因為距離偏近,導致他的發力距離不足,令踢擊分成兩段,變為「推踢」。(影片擷取自:YouTube

 

當中「蹬地推髖」的動作,對延長踢擊距離非常重要。它能藉著降低重心,屈曲膝蓋,讓骨盆推出。但這種延長踢擊的方法往往只能作單次打擊,因為在踢擊後身軀會容易隨著骨盆墮前而失去平衡。其他的延長踢擊方法可參閱《如何延長踢擊距離?》

 

(影片擷取自:YouTube

當踢Turning Back Kick時,有些人會因為轉髖而令踢擊歪掉。這是因為當髖部完全扭側時,人體結構會使大腿傾向水平,如上圖Joe Rogan定住那樣(當然不會提得那麼高)。Joe Rogan在片段中便示範出,把「旋轉」修正為「直向」的技術。它的原理是:透過把踢擊腳的髖關節向內旋轉,使原本完全扭側的骨盆修正為向下,令踢擊力量由旋轉變成直出。

 

小結:

總括而言,其實並沒有哪一種打擊方法是「最正宗」或「最適合」,因為在不同的距離、時機、情況下,都有其合適的打擊方法。作為練習者,我們應該認識了解不同打擊方法的特性及分別,並加以練習,以應付不同時候的需要。切忌抱著先入為主的想法,認定某某方法是完美,而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