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擊】六個常用部位:腳刀、腳脛、腳背後、腳跟、腳前掌、腳掌
以手攻擊的話,有拳、掌、手刀、內外橋、指抓、擒拿等等。那麼以腳踢擊的話,通常又會用上甚麼部位呢?其實同一腳法內,我們往往能夠以不同部位進行踢擊,以打出不同的效果和距離。本文簡單介紹一下——常用的踢擊部位。
腳脛
腳脛踢擊,是指以小腿前方的脛骨(Tibia)下半部分進行踢擊,常使用於旋踢(Roundhouse Kick)。
由於脛骨是小腿的主力骨,一般較腳背堅硬。這樣一來能直接把踢擊力量傳達至目標,不用經過腳腕關節,避免踢擊力量散失,又能用於防禦踢擊,避免受傷。
(影片內容或會引起不安,慎入!慎入!慎入!)
話雖如此,即使是經過鍛鍊的脛骨,還是會因強力撞擊硬物而受傷。就如在UFC 168中,Anderson Silva便因為踢中Chris Weidman的徑骨上部末端,而導致脛骨骨折。
而為甚麼是下半部呢?大家都知道,脛骨最脆弱的地方莫過於「上五寸下五寸」,即脛骨中間。無論怎樣鍛鍊那個地方,其硬度亦比不上其他部位。此外,若以脛骨上半進行踢擊,又會由於接觸點太接近膝蓋,而難以發力。而且使用下半部分,亦能增加一點踢擊距離。
腳背、腳腕
腳背、腳腕,是指腳趾至腳腕的腳面部分,常使用於旋踢、扭踢(Twist Kick)、前踢(Front Kick)等。
腳面是由多塊小骨及關節組成,因此其硬度遠不及脛骨或腳跟那些完整的骨塊,所以在踢擊時較易因受力或踢中硬物而受傷。
腳背是腿部的末端,以腳背進行踢擊能換取到最遠的踢擊距離,以及較廣的踢擊角度。但由於它結構上較為脆弱,一般用於打擊對手肌肉部分(軀幹、大腿、小腿)為主。若遇上對方擋格的話,還是以脛骨踢擊為妙,或是以腳面接近腳腕的部位進行踢擊,亦能減低受傷機率。
最後,踢擊時應盡量避免以腳尖部分作為接觸點。因為那裡既踢不出力量,難以傷人之餘,又容易受不住力量而受傷。
後腳跟
後腳跟,是指以腳跟的後面部分,是腳掌較大塊的骨頭,結構堅固,適合用於擊碎表演或重擊,常使用於後旋踢(Spinning Kick)、下壓踢(Axe Kick)、前勾踢(Hook Kick)。
但是,動作上必須腳腕上翻方能以腳跟踢擊,限制了踢擊的角度和距離。以下壓踢為例,踢擊的角度便限制在水平或接近水平上,才能充分發揮威力。當然,踢擊面部或身軀亦可造成傷害,但那已不是腳後跟了。
腳刀、腳跟底
腳刀,英文稱作Foot sword/Foot blade,是指把腳掌向內收緊,以從腳跟外側至腳弓的外沿部位進行踢擊,常使用於側踢(Side Kick)或後踢(Back Kick)。
在表演踢擊上,腳刀可以指整個腳掌外沿位置。但若要應用於搏擊中的話,則以越接近腳跟的位置為佳。腳刀比起單純的腳跟底,多出一分扭動腳腕的發勁力,能打出更具貫穿力的踢擊。
腳跟底,是指以腳底最接近腳跟的部分,常使用於側踢(Side Kick)、後踢(Back Kick)、前撐(Push Kick)。
以結構而言,腳跟既直接連接腳脛,又是腳掌較大塊的骨頭,所以打擊力應該更大。但是,動作上必須腳腕上翻方能以腳跟踢擊。以前撐踢為例,這樣令踢擊的角度限制在垂直或少許前傾的平面上。若是打擊面過於傾前,則拗起的腳掌有機會比腳跟更早擊中目標,使力量走掉。而且以腳跟打擊的距離較短,較難打出貫穿力強的打擊。
腳前掌
腳前掌,是指將腳尖指前、腳趾上屈,露出的腳底前掌部分,常使用於旋踢、側踢、前踢、前撐等。
以腳前掌進行打擊,能獲得較遠的打擊距離之餘,又能減低受傷機會。由於面積細,假如速度及貫穿力足夠,能造成刺擊的效果。可是,以腳前掌踢擊必須固定腳腕,否則力量會分散掉,甚至扭傷腳腕。所以在腳腕未有充分鍛鍊前,建議先以其他部位踢擊。
腳掌
以整個腳掌作打擊,常使用於側踢、前撐踢、後踢、後旋踢、下壓踢。腳掌踢擊跟腳面踢擊一樣,是踢擊距離較遠的踢擊部位。
以撐踢為例,由於打擊面較大,跟對手接觸的面積較廣讓踢擊衝力分散,使踢擊力量由「衝力」變成「推力」。但正因面積大,踢擊腳的結構較為穩固,所以可以傳送更大的力量「推動」對手,更易「承接」對方的衝力,亦更容易命中對手的肢體部位(如髖部、大腿正面、腹部等),以破壞對方的體勢。
特別部位:腳趾
手有「貫手」,其實腳亦有以腳趾進行踢擊。
腳趾(Toes kick )比較少人使用,因為腳趾關節非常脆弱,必須經過長期鍛鍊才可應用。通常用於直插對手胸腹,或用「三日月蹴り」踢擊肋旁。
菊野克紀的得意技正是「三日月蹴り」,可以看到經鍛鍊後的腳趾踢擊可以對身體作出很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