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武術不重武德嗎?
東方武術,素來都予一種儒雅感覺。畢竟比起拳腳交鋒,尊師重道、以禮待人等獨有的精神價值,更加容易讓人心生嚮往。
相較之下,其他的武術體系,尤其是現今盛行的各類搏擊運動,接觸性極強、動輒就會打至「頭破血流」,再加上宣傳時對敵我關係的刻意放大。結果拳擊、MMA等擂台競技運動,就慢慢在部分人心目中,變成了「暴力」的代名詞。
究竟這些外國武術或搏擊體系,是否就真的如此漠視「武德」?這種想法又是否對武德甚至武術本身的理解過於狹獈?。
討論前:所謂的「外國武術」或「非東方武術」
開展討論前,先希望各位讀者明白,本文所謂的「外國武術」或「非東方武術」,純粹是按照一般理解下的「東方武術」形態,而營造出來的對立概念,目的僅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文所旨。
事實上,泰拳等在外國甚為流行的搏擊運動,其本質亦屬東方武術,只不過因為隨時間發展,而衍生出跟一般「東方武術」截然不同的形態。因此,爭辯什麼算是「東方武術」、「西方武術」、「外國武術」實不必要,也沒有什麼意義,【武備志】對此分類其實也不太認同。
「東方武術」的武德
回顧大眾視角下的東方武術歷史,武德確實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以中國傳統武術為例,幾乎每個流派在授徒之初,都會先向門生列舉一套門規,以表明入門者應當畢生信守的道德規條。北方螳螂拳中,就有非常著名的「八打八不打」,目的就是希望門生與人較技時能夠知所進退,切莫誤傷他人性命:
至於日本武術,則把武德的精神融入於各項儀軌之中。不同流派在進行練習前,都須要向導師行敬師禮,亦要跟練習夥伴躹躬敬禮等。某些傳統道場也會要求習者把地蓆或道服等用具清理好後,方准離開:
(《功夫傳奇》曾經拍攝有關合氣道的主題,當時主持人與其他學員完成訓練後,一併清潔好道場才離開)
東方武術這種特殊的價值觀,除了是受傳統文化影響,另一方面亦包含著強烈的歷史因素。1904年,梁啟超為了鼓勵國人勇武衛國,他參照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寫成了《中國武士道》一書,將愛國愛民及尊長愛幼等道德價觀,加入到武俠文化之中,深深影響了後世武術界的發展(詳見《國術與國學》一文)。
「外國武術」的武德迷思
固然,上述例子只說明了近代中國的情況,未必能夠解釋所有東方武術的文化內涵。但它確實能夠反映出,東方武術在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種種特殊因素,如文化環境、歷史偶然性等。
與之相反,外國武術未必與東方武術分享著類似經驗,自然亦不會發展出相同的競技模式和道德價值觀。結果就有一些粗淺的想法,認為非東方武術就不重視武德,只偏重技藝上的訓練。
然而,這絕非事實。蓋因武德跟其他價值體系一樣,俱擁有著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將東方武術的儀軌或師徒關係,視為審核武德的惟一標準,而認為外國武術絲毫不重視武德,無疑會使武德甚至武術本身的內容陷於狹獈。
以文首提到的拳擊和MMA運動為例。鎂光燈下,運動員往往都是展示出血脈賁張的一面,他們亦未必會像東方武術的習者般,進行不同的禮數儀軌。然而,只要他們是以專業運動員的態度作賽,就一樣會懂得尊重對手、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訓練團隊。在《從拳賽看中國國族主義》一文中就曾經提到,在8月初舉行的中印拳王大賽上,印度拳王維詹德‧辛格(VijenderSingh)戰勝了中國選手祖力皮卡爾‧買買提艾力(回族)後,把金腰帶還給中國拳手,表達希望雙方邊境和平的想法。
而MMA界傳奇Lyoto Machida,則曾在UFC的安排下,與自己的朋友兼訓練拍檔Mark Muñoz作賽一場。他們非但沒有因此而破壞感情,反是約定勝方要請食晚飯。結果Lyoto Machida KO了Mark Muñoz,之後照約定一齊去食晚飯。
或者在很多比賽中,兩位拳手賽前常有罵戰,但賽後鐘聲響起,依然會尊重對手。或者不同地方的宣傳比賽方式不同,是否贊同、喜歡這種宣傳手段則因人而異,但拳手之間互相尊重的情況實是常態。
綜觀上述例子,無論是為了民族間的和平而甘願放下身段,與對手共享榮耀;或是識英雄重英雄,都完全做到比賽第二、友誼第一。試問這種精神,與東方武術愛國愛民、尊重對手等的價值觀,有何二致?如果武德純粹是指武者之間,所展示出的道德價值。那可以肯定,現代許多的外國武術習者,或搏擊運動員,都完全具備武德。
結語
基於歷史和文化環境的不同,不同武術確實走上不同的發展的道路(另外,如東西方武術之間的這種二分法,本身就很值得商榷),這點無庸置疑。然而,這並不代表不同武術之間沒有溝通的空間。
在過去的文章中,【武備志】多次提到,門戶之見已屬過時的看法,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流派或武者,可以統攝所有武術技巧,其實這點同樣適用在武術的精神價值之上:若果能夠拋開民族和流派的包袱,我們不僅可以更加清晰欣賞到各種武術的美態,同時亦可以了解到不同武者的品格和精神境界,對我們習武、做人俱有著非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