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八卦棍
1936年,洪拳宗師林世榮出版了《工字伏虎拳圖說》,書內記載了一套《八卦棍法》,相傳由「五臺山楊五郎教習,將槍法化為棍法,原有六十四點棍法」。故此,這套棍法又被冠名為「五郎八卦棍」,乃南派武術的經典兵器套路之一。
然而,楊五郎創八卦棍一說其實存在不少疑點。對古典大槍做過深入研究的著名武術史學家——馬明達教授,便曾經撰文表示,宋代的大槍技術去到明代時已經式微。指八卦棍乃宋代名將楊五郎的遺技,可能性實在不高。
其次,從打法上講,槍法的核心技術在「扎槍」,即刺擊。而八卦棍法則有「圈、點、搶、割、抽、冚、挑、撥」等不同技巧,雖然也有所謂的「標槍」,但亦是以點、彈為主。大底因為槍的攻擊力集中在槍頭,所以必須著重「扎槍」。棍卻沒有了槍頭,故此打法上須要更為靈活多變,要盡量發揮棍身的擊打技術。若然八卦棍真是從軍事槍法演變出來的話,也應該是經過前人多番的改造,絕非簡單的把削去了槍頭的槍法,直接當成棍法。楊五郎創棍的說法,該屬後人偽托,以提高棍法的知名度。
綜合現時的史料,八卦棍與明清軍旅武術相承的最有力證據,應該流行於廣東一帶的單頭棍。單頭棍只以一端棍頭與人交擊,棍身亦比雙頭棍常用的齊眉棍較長。單頭棍在閩、粵、浙、湘等地相當普及,俞大猶《劍經》及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採用的棍式,便屬於單頭棍。有理由相信,單頭棍之所以會在南方盛行,很大程度是因為俞大猶、戚繼光曾長期在華南練兵,結果讓這種原本在軍中傳播的棍法,於南方落地生根。
及至清末民初,單頭棍在廣東珠三角洲形成了甚具規模的傳承,其中南海西樵山一帶便以八卦棍聞名。除了林世榮的五郎八卦棍外,還有謝家八卦棍(盲蛇棍)、鄒家八卦棍、左手八卦棍等。可見八卦棍是廣東一個重要的棍法系統,並非由洪拳所專屬。
巧合的是,黃飛鴻家族與鄒家八卦棍的祖師羅茂興及鄒宇昇同屬南海人,而鄒昇宇的師門正是以槍法起家,後來才由他改成棍法。因此南海及其週邊地區很有機會衍生出相似的八卦棍,再被黃飛鴻家族吸收到洪拳系統,又或者林世榮從其他途徑習得,具體細節尚有待考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打電影開始在香港興起。當時影圈裡的武師大多為洪拳中人,劉家良師傅的父親——劉湛(著名武術指導,師承林世榮),便正是關德興黃飛鴻系列的幕後功臣之一。故此五郎八卦棍曾多次在銀幕上大放異彩:
(黃飛鴻電影裡的五郎八卦棍示範,順帶一提,當時飾演林世榮的正是劉湛)
而楊五郎抗擊奸臣、保家衛國的熱血傳奇,亦使五郎八卦棍的深入民心:
(1984年的邵氏經典作品《五郎八卦棍》,由劉家輝飾演楊五郎,講述楊家將被奸臣潘美出賣後,避走五台山練武的故事)
而在武術界,特別是在洪拳體系中,五郎八卦棍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兵器套路。林世榮的族侄——林祖師傅,就寫下了一篇《概論五郎八卦棍》,記錄了五郎八卦棍的法門、棍法、步法、身形及技法,包括陰陽棍、麒麟步、大小太極等。他的兒子林鎮輝師傅,近年亦為推廣五郎八卦棍不遺餘力,讓這套棍法得以繼續傳揚開去:
(林鎮輝師傅示範的五郎八卦棍片段,今天封面圖所載的也是他)
主要參考資料:
明周、中華國術總會。2014年。《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