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元劍經》:比《劍經》更早的道教武學著作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渾元劍經》,相傳由明初劍客畢坤所撰,成書時間比俞大猶的《劍經》要早上超過一個世紀。跟明清時代的軍旅武術專著不同,《渾元劍經》開宗明義以修道為目標,強調修煉劍術可使人「光靈明而不昧,體健而剛長生」,達至仙人境界。

基於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武術觀,《渾元劍經》花了大量筆墨闡述內氣、經脈、神意等牽涉內在修行的概念。例如在《內篇》當中,便有一段《精神氣血解》,以道教術語將「氣」標籤成「火」,而「血」則視為「水」。劍術之道,就是要透過舞劍推動氣血,達致中醫學所言的「水火相交、氣血相融」。久而久之,習者就能「皮膚如乳兒,肌嫩彩澤」,整個人的生命力都得以昇華。

至於在《外篇》部分,則附上了幾幅道教符錄的圖譜,包括「飛罡文」、「天清咒」、「飛騰秘錄」等。這些圖譜,完全就是道教祭祀所用的符咒,跟武術技法並無直接關係。而它們旁邊的文字註解,則是召神禱告的咒語,沒有太多關於肢體動作的描寫。按書內記述,這些符文雖然跟一般意義下的武術技法大相徑庭,但卻是「超凡入聖」的必要手段。例如誦念「飛罡文」和「天清咒」,就可以令武者身軀輕靈,有飛騰之功。正如前文所述,《渾元劍經》是以「修仙成真」作為目標,故除了肉體鍛煉,亦需要借助宗教力量。由是者,這些玄虛的道家符號便應運而生。

乍看之下,《渾元劍經》純屬一部道教修煉書藉,難以稱得上是一部武術著作。然而有趣的地方是,雖然《渾元劍經》的頭尾部分俱是一些義理不明的道教辭彙,可是其中間段落卻切實描寫了用劍的訣竅,以及格鬥時的戰略及心態等。在篇首的《劍髓千言》中,便早早介紹了弓步、馬步、丁步等武術常用步法。而在《內篇》的尾段,則附上了一套「九宮三十六式」劍法,封面那幅九宮八門圖,便是此劍的步法走位。這套劍法看似道理抽象,但究其根本,不外乎身法、力量、距離等具體武術技巧。《練手解》便列明了各式劍法的用力位置,如「鈕劍」是用手腕力、「拔劍」是用肩膀挺力等。至於在打法上面,《渾元劍經》強調搏擊乃敵我雙方的互動,絕不能單靠一人練成。故此習者若要成就劍術,就必須「擇一性善知己、毫無忌心者,同伊日較。每件兵器,要逐件精比無遺」,足見《渾元劍經》在道學以外的實證精神。

過去【武備志】多次提及國術往往與傳統哲學道教文化滲和在一起,《渾元劍經》便是其中最早的代表。一方面,它論及了大量抽象、玄虛的道教觀念,甚至可謂與武術技巧全無關係;另一方面,在道學的包裝底下,它又嚢括了許多實用而科學的武術知識。透過閱讀《渾元劍經》,或許能助我們更加理解傳統武術的語言和內涵。當然,這又牽涉到去蕪存菁的問題,絕對需要武者小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