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親子遊】玩轉石排灣郊野公園 一家大細必到大熊貓館打卡
我逛到澳門二龍喉公園的時候,澳門人正在緬懷一頭名叫BOBO的亞洲黑熊。人們帶來了鮮花和胡蘿蔔,敬獻在BOBO的雕像前;人們作畫、寫信,用褐色的絲帶綁在欄杆上,欄杆上甚至還綁着氣球和棒棒糖。BOBO在生前應該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吧。
公園的管理方新造了兩塊標牌,和幾塊老的標牌一起,詳細介紹了BOBO的生死。但據澳門媒體的考證,官方所製的標牌於史詩不符。他們查出了《華僑報》當年的報導,指出BOBO獲救於1986年12月19日,是一座酒店派人送來的。酒店方表示,曾有人出一萬塊想買下BOBO吃掉。
之後,BOBO就住在了二龍喉公園,成為了澳門人的寵兒。澳門回歸後,他們又設法和北京動物園合作,獲得了一頭母熊給BOBO做妻子。可惜,母熊在澳門沒有活上幾年。
BOBO籠舍外的情景(點圖放大)↓↓↓
三十多年過去了,BOBO成為了亞洲黑熊界的老壽星,牠的身體也愈來愈差,從2018年初開始,便深受肺炎的困擾。2018年11月20日11時16分,這位熊瑞在二龍喉公園辭世。BOBO死後,公園的管理方決定將牠做成標本,永遠和澳門人待在一起。但不少澳門人已經把BOBO當成了澳門人的一份子,認為牠應該入土為安。於是,BOBO的籠舍外也成為了無聲的抗議現場,一些人在那兒貼上了反對做標本的宣傳材料。
無論如何,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緬懷一頭黑熊,一頭陪伴了這個城市34年的亞洲黑熊。這樣的人情味或許正體現了澳門的文明程度。
澳門其實沒有專門的動物園。二龍喉公園不過是建了幾個籠舍,養了一些不罕見的動物,並且看起來頗為凋敝,好幾個籠舍都防空了。在大陸,這就是小型園中園的性質和規模。這些籠舍也不新。BOBO的籠舍,其實也是一個熊坑,地方也不算大,但裏面有水池,也有一些基礎的豐容。
相比較之下,石排灣郊野公園的大熊貓,生活得就好得多。這個公園主打郊野體驗,自然環境不錯。剛到那兒的時候,我就被地圖上標注出來的「蜻蝶園」吸引了注意。一開始,我以為那又是一個放養昆蟲的溫室,過去一看才發現,那是一條小溪,溪水從山上沿着人工劃出的台階一級級向下流,兩側種滿了多種多樣的宿主植物,水裏也有水草。原來,園方是在用園藝的手段,吸引野生昆蟲來到人類的眼前,展示的是澳門的自然。
石排灣的籠養區明顯分成新舊兩塊。舊的籠舍養了一些鳥和靈長類。大概因為來源和經費的問題,這兒的動物不多,像黑葉猴、長臂猿這樣的群居動物,都只有一隻。牠們生活的籠舍空間很高,但豐容水準一般,有,但是不出彩。這些動物幾乎都是從二龍喉的老籠區遷來的。
新建的大小熊貓、金絲猴館就精彩得多。這些大陸來的動物,生活在空調房內,享受着在室內建造而出的自然環境。尤其是那個收10塊澳幣的大熊貓館更是精彩,園方在場館內用土堆出來了幾個緩坡,坡上種植了草和樹,在恆溫系統的控制下,熊貓能全年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住在這兒的熊貓是「開開」、「心心」和牠們的孩子「健健」、「康康」,這4頭熊貓被澳門人親切的稱為「開心家族」。
石排灣的蜻蝶園、金絲猴及大熊貓(點圖放大)↓↓↓
這個大熊貓館還有外舍,外舍中有可以爬的大樹。但我去的時候,大概在整修,裏面有人,沒有大熊貓。
這樣安逸的室內大熊貓館在大陸幾乎看不到。如今,大陸動物園也建了很多座水準不錯的大熊貓館。若是比外場,大陸有很多利用原生環境做展示的熊貓外場拋離港澳台熊貓館好幾個身位。但沒有哪個動物園有這麼考究的室內展示。
這樣的環境,給了動物舒適的同時,也能讓遊客舒心。我在熊貓館裏遇到了好幾個滿嘴「卡哇伊」的日本人,我在熊貓館附近徘徊了兩個多小時,都沒見他們出來。相比二龍喉公園,石排灣公園的動物展示更好看,也更有生氣。這兒若是能擴大成一個全配置的動物園,那肯定會特別精彩。
逝去的BOBO讓我們看到澳門人的關懷。生機勃勃的開心家族,又顯示出了澳門飼養動物的實力。大家去澳門旅遊時,不妨多走兩步,去石排灣看看澳門對自然、對動物的態度。
【本文獲「花蝕」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NewMedia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