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古神廟運氣都不太好,這個國家的石頭不夠硬,氣候和森林又十分兇猛,傳承至今,絕大多數古建築的保存都不是特別好。雄偉如小吳哥,奇俊如巴戎寺,古老如三波坡古雷,寺體上的風化都很嚴重,聖塔的細節幾乎不存,浮雕也日漸模糊。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女王宮(Banteay Srei)。女王宮擁有不同凡常的材質、超凡的運氣和極高的藝術水準,稱得上是吳哥的冠冕。「Banteay Srei」一詞,據說意為「女人的城堡」,不是此神廟的本名。據說,當地人覺得這個神廟浮雕太精細肯定是細心的女人雕成,或是這個神廟比較小是給女人住的,才有了這個不太政治正確的名字。【本文獲「花蝕」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NewMediaBusiness】
女王宮興建於西元10世紀。當是時,吳哥的神廟建築颳起了一陣紅色旋風,大吳哥城邊的變身塔(Pre Rup)、東梅蓬寺(East Mebon)都建於那個時代,顯露出相同的紅色。這兩座神廟和女王宮的建築工藝有相似之處。構成這幾座神廟骨架的,是一種紅色的多孔火山岩。這種石頭非常堅硬,又因為多孔而較輕,用來製造大型建築再合適不過。但它也有個缺點:表面多孔不平,無法雕刻。沒有浮雕,就沒有印度化神廟藝術的繁複華麗,那怎麼辦呢?(花蝕提供) 這三座寺廟的工藝差別就出來了。宏大的變身塔、東梅蓬寺(上圖),會在火山岩上打滿小洞,然後在表面塗灰泥,在灰泥上進行雕塑。那些小洞在上圖左右的小廟上清晰可見,是用來輔助固定灰泥的。(花蝕提供) 女王宮則不一樣。工匠們在多孔火山岩的外部,包了一層細膩的紅石磚,然後在石頭上進行雕刻。在更晚一些的吳哥神廟上,也有這種在火山岩做骨架、石磚當皮膚的建法。但女王宮的這種紅色石磚卻僅極其罕見,之後用的都是灰白色石頭。一千年過去,變身塔、東梅蓬寺上的灰泥早就不見了,晚期更流行的灰白石磚也風化得厲害,唯有女王宮的紅石磚獨領風騷。(花蝕提供) 女王宮浮雕的精華,在門楣和門楣上方的山形牆(上圖中央的人物是濕婆舞王)。至晚於7世紀的三波坡古雷開始,高棉人學會了一種門楣的構圖方法。門楣正中,會有一箇中心人物。自中心人物向兩側對稱排開一長條,長條可為藤蔓,可為長蛇,線條波動,頗有動感。藤蔓或長蛇上下,還會有附屬的花紋填補其間。(花蝕提供) 三波坡古雷的長蛇構圖。這種構圖的起源應該特別古老,而且肯定起源於印度,但如今在印度非常少見。那在哪兒容易見呢?中國。藏傳佛教藝術中,有一種相同的構圖:金翅鳥居於門楣正中,下踩一左一右兩條長蛇,長蛇化為龍女的形象。(花蝕提供) 這種形象,最有名的一個是來自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上圖)。此門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門楣上,也有這樣的構圖。不過,兩蛇分得比較開,而且還有腳。真覺寺我沒去過,因此圖片欠奉。感興趣的可以搜搜看。南京的大報恩寺和柬埔寨的這些神廟相距萬里,差了至少500年,卻擁有相似的藝術元素。文化傳播這回事,真的是頗為有趣。(花蝕提供) 再說女王宮的山形牆。高棉的建築,只要門上有山形牆,山形牆上就必然有或者有過漂亮的浮雕,而且那些浮雕常具有敘事的作用。這一點在女王宮中尤為明顯。(花蝕提供) 要說大型敘事,那得看女王宮核心中三座建築的山形牆。這三座建築,一左一右的是兩座圖書館,中間那座大的正殿才是祭堂。北圖書館上有一面火燒甘味林的浮雕,我在那篇《大史詩自磚石走向人間》中講過,在這裏不贅述。重點講講南圖書館。南圖書館西門的山形牆上雕刻的是「羅波那抬吉羅娑山」的典故。《羅摩衍那》中的大反派十首王羅波那,本來是濕婆的狂熱信徒。但他的愛,不只是信奉,更多是佔有,一直要求濕婆跟他回斯里蘭卡。濕婆沒答應,於是羅波那決定把濕婆的聖山吉羅娑(也就是岡仁波齊)整個搬回去。(花蝕提供) 在這幅浮雕上,最下方有很多腦袋那個就是十首王羅波那。印度人雕十首王,喜歡把十個腦袋橫著擺,但高棉人卻是一層層的往上疊,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這十首王正在竭力抬起吉羅娑。想要在如此小的山形牆上雕刻出一座濕婆聖山來非常難,女王宮設計者的方法,是把整座山被抽象成四級,最下一級是野獸,其上是精靈、神魔,再往上是婆羅門仙人,最上方是濕婆和他的妻子。只見野生奔逃,神魔膽顫,仙人束手,雪山神女驚慌得躲在了丈夫的懷裏,只有濕婆氣定神閒,抬起一腳,壓下吉羅娑山,將羅波那的手卡在山下。(花蝕提供) 南圖書館的西門是給神走的假門,人走真門在東面,開門的方向和正殿相反。東門的山形牆上,雕刻的是濕婆的感情生活。在這尊浮雕中,濕婆同樣端坐在四層吉羅娑山的頂端。右側,是一人持弓向他射擊。誰這麼大膽,竟然敢射濕婆。(花蝕提供) 原來,這持弓之人是愛慾神迦摩,眾神這是派他來救濕婆。濕婆的第一次婚姻是個悲劇,自其妻子自焚而亡之後,這位大神就心如死灰,宇宙也陷入了混亂。為了整個世界,濕婆必須再娶妻,但他不願意。於是,眾神派來了印度版的丘比特。這愛慾神迦摩以甘蔗為弓,蜜蜂腸為弦,執心為羽,希望為鏃,箭簇上還有五種芬芳鮮花為裝飾。凡人被此箭射中必會生愛慾,但卻引發了濕婆的憤怒。毀滅神睜開第三眼,將迦摩燒得乾乾淨淨。濕婆此舉十分死死團了。(花蝕提供) 除了那幾幅宏大敘事之外,女王宮上還有一些浮雕小品,更顯其妙。這尊人獅那羅辛哈像就幾乎是獨一無二的棒。浮雕的典故,來自毗濕奴的第四化身:有一魔王通過苦行獲得了梵天的賜福,他要求,自己「不能被人或者獸殺死,不能在白天或黑夜殺死,不能在屋裏或屋外被殺死,不能被武器殺死」。在魔王惡貫滿盈的時候,毗濕奴化身為半人半獅的那羅辛哈,在白天黑夜之間的黃昏,坐在室內室外之間的門檻上,用手指甲撕開了他的肚子。(花蝕提供) 一般的那羅辛哈像,都是橫置惡魔於膝蓋上撕。我只見過這一尊,是這個體位……跟強姦似的。雖然奇怪,但明顯就是工匠不想落入常規。妙的是旁邊的螺旋藤蔓紋,塑造得如洶湧海浪,又有天女從中浮現。如此巧思絕無僅有。如此曼妙,女王宮真堪稱濃縮的精華了。我們還是來看圖吧。(花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