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相機畫素要夠高 細節更豐富清晰 但有一大問題要注意

買相機畫素要夠高 細節更豐富清晰 但有一大問題要注意
撰文:中關村在線
出版:更新:

現在,高畫素相機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全片幅相機領域,Canon、Nikon、Sony三大家尤其豐富,每一家都有多款高畫素相機。高畫素相機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因此筆者非常推薦大家在更換相機的時候考慮高畫素相機。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系統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說你需要一台高畫素相機。

相機的畫素之爭白熱化

畫素,一直是影像行業競爭的焦點之一。其實不僅是相機,手機現在的畫素之爭也沒有停歇。早在手機之前,相機的畫素之爭就越發激烈,2400萬畫素、3600萬畫素、4500萬畫素、5000萬畫素、6100萬畫素,可以看到尤其是在全片幅相機之中,畫素的爭奪已經來到了5000萬上下。

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探討民用級、消費級相機領域,如果是專業和軍工,高畫素相機會更豐富。目前APS-C片幅的相機中,畫素最高的是Canon EOS 90D單反相機以及Canon EOS M6 Mark II無反相機,它們的畫素均為3250萬。在全片幅相機中,高畫素機型比較豐富,尤其是畫素在3000萬以上的產品,比如Nikon D850、Nikon Z7、Nikon Z7 II、Canon EOS 5D Mark IV、Canon EOS R5、Sony A7R IV、Panasonic S1R 、Leica Q2等等,還有很多機型不一一列舉了,其中畫素最高的就是6100萬的Sony A7R IV。

▼▼▼點選即睇高畫素2大核心優勢及相片示範▼▼▼

+22

高畫素的兩個核心優勢

高畫素相機有兩個非常核心的優勢,第一個就是解析力,也就是能夠通過放大觀看到更多的細節;另一個就是通過後期進行二次構圖,也就是可以裁切的範圍更廣泛。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解析力。 2018年以前,全畫幅微單領域主要是SONY、Leica兩大品牌。 2018年之後,Canon、Nikon、Panasonic、Sigma等品牌加入戰局,全畫幅微單市場瞬間變得“春意盎然”。而其中幾家廠商在2018年到今天,也帶來了多款高畫素特質的全畫幅微單相機產品。這些產品的畫素普遍在4500萬以,甚至最高的來到6100萬。

高畫素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高解析力(可以理解為照片解析度更高了),也就是通過放大可以觀看到比以前2000萬、3000萬畫素級別更清晰、更豐富的細節。有了更豐富、更清晰的細節,我們日常不論是攝影還是旅行,記錄下來的事物會更加豐富,同時觀看照片是還能夠看到更多精彩的細節。

另外,高畫素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後期時的表現更出色。我們在前期拍攝時,有時候構圖會出現問題,或者是鏡頭的焦段不夠,拍不到更近的畫面,這時候如果是使用高畫素相機拍攝的,就可以通過後期進行裁切。

因為解析度足夠高,因此後期裁切之後所剩餘的畫素數量依然非常龐大,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原照片的基礎上獲得一張更好的照片,或者是模擬更長焦鏡頭帶來的更近拍攝體驗感覺。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此我們才說你需要一台高畫素相機。

延伸閲讀:2021年手機鏡頭拍攝力愈來愈強 一文看清它和相機差距還有多大

+5

高畫素相機帶來的問題

有利就有弊,高畫素帶來了更多核心優勢,自然也給使用者帶來了很多煩惱。要知道,現在微電子技術的高度發展,即便是高畫素相機也可以輕鬆實現全尺寸高速連拍能力,並且現在相機處理器和儲存卡介質都可以完成這樣的操作,比如Canon EOS R5可以實現4500萬畫素下20fps的連拍,恐怖嗎?

更恐怖的是,如果想要記錄如此恐怖的高畫素照片,甚至是高畫素連拍照片,不僅需要大家購買更大容量的儲存卡,對儲存卡的讀寫速度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一張256GB的CFexpress儲存卡,動輒就要3000元上下的價格,讀卡器數百元另算。沒有這種級別的儲存介質,大家使用高畫素相機時會遇到很多儲存問題,而且影響拍攝體驗。

還有,儲存卡解決了之後,你電腦的硬盤也需要升級。隨着相機畫素越來越高,筆者近幾年出門旅行所拍攝的照片的容量也越來越大,2000萬畫素年代,可能出門一周到兩周,帶回來的照片和視頻容量大約在100GB之內。來到4500萬或者更高畫素時代,同樣的照片和視頻數量,儲存的容量大約在400GB左右,為了儲存照片,4TB容量的硬盤已經有十餘塊,5TB容量的硬盤也有3塊了。這些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即便如此,筆者也願意攜帶高畫素相機出門,畢竟未來顯示裝置的解析度會越來越高,現在4K顯示裝置已經普及,8K也不遠了。而4500萬畫素的相機,剛好拍攝的照片能夠鋪滿8K解析度的顯示裝置。也許10年後,筆者的照片在8K顯示裝置上播放依然清晰,而2000萬畫素級別的照片,就會顯得有些模糊了。因此,你需要一台高畫素相機,不論是記錄生活、記錄旅行還是攝影。

相關圖輯:單反/無反相機應該買邊種?效能、畫質差距愈來愈細 鏡頭成關鍵▼▼▼

+25

【本文獲「中關村線上」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