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早已全球稱霸 為何傳統摺機在日本依然屹立不倒?

撰文:愛范兒
出版:更新:

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日趨成熟,走在大街上,我們已經很少能再看到帶九宮格按鍵手機的身影了。但在一衣帶水的日本,我們又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在很多人眼中,日式手機是「加拉巴哥化」的產物,意思是說它們只能在特定環境下生存,並帶有著極強的地域性特性。事實上,在日本的商業、文化領域,你多少也能看到這種現象的映射。很多在日本人眼中的「常識」,另一個國家的人看來可能就不會被理解。

而在手機這個領域,那些經久不衰的長條形摺機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哪怕是在iPhone 已經佔領了當地各大電器商場的當下,日本人依舊沒有放棄它們。

▼▼▼相關圖輯:Samsung以Galaxy Z Flip重新嘗試推出摺機▼▼▼

+11

從歷史上來看,摺機在日本出現得很早。在1991 年,日本電信公司NTT Docomo 推出的首批「超小型便攜電話」系列中,你就能看到一款可上下翻蓋的機型。但在這個時候,手機和我們當年的「大哥大」一樣,是土豪的玩物,也是單純的通信工具。

直到21 世紀初,隨著成本下降,手機的價格開始為大眾所接受,才作為一種新興消費電子產品,在日本消費者中普及。不過,在那個直板橫行的年代,摺機是怎麼在日本流行起來的直至一騎絕塵,原因也是眾說紛紜。

▼▼▼相關圖輯:華為真摺機設計專利曝光▼▼▼

+3

有人認為,摺機的內外屏設計,切中了日本人對於隱私的高需求,這樣他們就能在不打開屏幕的情況下,快速瀏覽短信、來電等信息概要的同時不被人關注到其中細節。還有人說是因為喜歡摺機「啪」那一聲的開合音。

但最合理的解釋,還是和手機定位的變化有關。這裡就不得不提及NTT Docomo 推行的「i-mode 模式」了。

NTT Docomo手機還配有一顆專門的「i-mode」按鍵,用戶進入後,就能在Menu中查天氣、查地鐵通勤時間、看電子書等等。(YouTube@ Creative AI - Creative Edge's AdobeInsider截圖)

日本在2000 年左右就開始正式商用3G 網絡,比中國早了整整8 年,而作為日本最老牌的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 也選擇在21 世紀初,就開始將新聞瀏覽、郵件收發、車票預訂等我們如今司空見慣的服務,植入到當時的功能機中。有了這些服務,手機就不再是單純的通信工具了,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多功能的服務設備。

這些手機還配有一顆專門的「i-mode」按鍵,用戶進入後,就能在Menu中查天氣、查地鐵通勤時間、看電子書等等,甚至是直接使用各種日本網站的服務。

配合「i-mode」的出現,日本手機也迎來了一次「升級潮」。其中NEC 推出的N502it 手機,就首次配備了大尺寸的彩色LCD 屏幕,迅速在年輕群體中爆紅。

NEC 推出的N502it 手機,就首次配備了大尺寸的彩色LCD 屏幕,迅速在年輕群體中爆紅。(N502it 2000年廣告截圖)

摺機的優勢也是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了。由於「i-mode」本質上是各種移動互聯網服務的聚合,自然需要一塊大屏幕來呈現,而摺機則可以在保持同等尺寸的情況下,兼具大屏幕和實體鍵盤,滿足人們瀏覽和打字的需要。

到後來,日本網絡環境變得更好後,很多摺機還可以將屏幕轉成橫屏,在機身側面拉出一根小天線,就能用來收看電視,這同樣是智能機在日本興起前就普及的功能。

▼▼▼相關圖輯:【5G實測】香港 5G 服務凌晨零時啟動 同你實地試有幾快!▼▼▼

+1

這種摺機也在中國流行過一段時間。我記得在自己初高中的時候,日式摺機便俘獲了大量女生的歡心,一方面是因為屏幕夠大、自拍好看,另一方面則是適合拿來DIY,當時摺機上貼滿閃鑽,配個掛繩都是很常見的事。甚至就連男生們,也學會利用起摺機的內外雙屏,將它們打造成一台「電子書閱讀器」。畢竟就算不掀開屏幕蓋,外屏也能正常瀏覽長篇的文字。

當時摺機上貼滿閃鑽,配個掛繩都是很常見的事。(IG@38_lamer)

可惜的是,NTT Docomo 並沒能將自己超前的移動互聯網模式複製到海外地區,反倒是封閉的生態環境,間接限制了日本本土手機廠商的創新能力。

隨著iPhone 的出現,以及Android 系統等「舶來品」的到來,手機產業的主導權開始由運營商側轉向廠商,原本被NEC、Panasonic、富士通(Fujitsu)、SHARP(夏普)等日本本土廠商壟斷的市場,卻在智能機時代的競爭中漸漸敗下陣來。

幾年下來,留給日本手機廠商的份額也沒多少了。如今Apple iPhone 在日本手機市場的佔比,基本跟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佔比類似,都已經接近5 成,基本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

2019 年全年日本手機市場的各品牌佔比,蘋果處於絕對優勢地位。(IDC)

為了縮減成本,包括Panasonic在內的日本手機廠商不是合併,就是選擇退出市場,對軟件系統的開發也都相繼停止了,大家都統一轉向以Android 為底層。

當年火熱的「i-mode」模式,比如FeliCa 近場支付、手機電視和在線購物等,現在也都能在iOS 和Android 上輕鬆獲得,觸屏機的使用體驗甚至比摺機還要好。

▼▼▼相關圖輯:買 5G 機前要考慮甚麼?(按圖放大看詳細)▼▼▼

+13

可以說,本土廠商的衰落,以及以Apple iPhone 為代表海外品牌崛起,都令日本手機市場告別了由運營商主導的時代,手機廠商自身和提供服務的互聯網公司正反過來掌握話語權。

可就算如此,日本的市場特殊性,也沒有讓那些傳統的摺機完全消失,近兩年裡,三大運營商也仍然會堅持推出各種新機型。如果你瀏覽日本手機線上賣場的網站也會發現,他們會習慣把智能手機和傳統手機分開稱呼,像iPhone 這類的觸屏機,會稱為「スマホ」,也就是智能手機。而傳統的摺機、功能機,則稱為「ガラケー」。

日本運營商 au 在 2019 年推出的新一批翻蓋機。(au)

前文也說了,由於日本手機市場發展較早,很多智能機時代才應該出現的移動支付、影片等功能,在功能機時代就已經被解決,這也導致了相當一部分用戶對於智能機抱以不喜歡的態度。

日本的老齡化社會結構也間接阻礙了智能機的普及,很多中老年用戶仍鍾情於翻蓋結構和實體按鍵,平時打打電話、收發郵件也夠了,而觸屏智能機對他們來說則有些「功能過剩」。

可線上服務總會有退市的一天,NTT Docomo 開創的「i-mode」,以及FOMA 3G 服務就宣佈在2026 年下線;而另外兩家運營商au、SoftBank 也會在這個時間點,停止對3G 網絡的支持。

(NTT Docomo)

為了能守住這些老用戶,讓他們在不需要改變原有習慣的情況下,跟上智能機的服務,運營商們採取了一個變通方案:在傳統摺機的機身內,安裝智能機的軟件和服務。

你也可以稱它為「半智能手機」(ガラホ)產品,其實就是智能手機「スマホ」和傳統手機「ガラケー」這兩個詞的合併。

表面上看,這些摺機和之前的功能機一樣,依舊是上半部分屏幕,下半部分實體鍵的翻蓋設計,但內置的系統已經變成基於Android 定制,對支持4G 網絡、WiFi、藍牙連接做了支持,並集成了Line 這樣的主流社交軟件。

「半智能手機」和之前的功能機一樣,依舊是上半部分屏幕,下半部分實體鍵的翻蓋設計,但內置的系統已經變成基於Android 定制。(Kyocera官網)

從全球來講,這類價格低廉,且半隻腳已經踏進智能機服務的產品也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並在一些智能機普及率不高的國度十分吃香。

在印度, 內置了「KaiOS」的JioPhone 也是長了個功能機的外觀,但實則對WhatsApp、Google 地圖等業內主流的幾款應用都做了支持,不至於讓用使用者與主流大眾「脫節」 ,同樣擁有不錯的人氣。

根據朝日新聞的報導,目前日本仍然有2000-3000 萬左右的用戶在使用3G 功能機。如今不少運營商都打出了「一日元購機」的海報,希望用超低合約價來吸引功能機用戶升級。

針對那些不懂各種功能的老年用戶,日本還開設了專門的「智能手機教室」,手把手來指導老人們使用智能機。

內置了「KaiOS」的JioPhone 也是長了個功能機的外觀,但實則對WhatsApp、Google 地圖等業內主流的幾款應用都做了支持。(Jio官網)

只要這類半智能手機繼續存在,那些已經用慣了摺機的人們,今後也可以繼續享受到實體按鍵所帶來的易用性。更不要說現在走到了最前面的折疊屏手機,也在返璞歸真地用回了翻蓋這個形態。

傳統並不一定就是落後的,有時候加以改造,也能舊瓶裝新酒,重新在需要它的人手中煥發生機。人們都說時尚是個圈,熱門元素輪流轉,或許年輕的手機圈也是如此,我們等的來創新,也等的到輪迴。

【本文獲「愛范兒」授權轉載,原文:日本人為什麼現在還用「翻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