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回望過去10年 電話如何由Nokia走到超越電腦
對大部分人來說,智能手機可能是過去 10 年裏,給自己帶來最大影響的電子消費品,整個手機行業也同樣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變化。
彼時,諾基亞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廠商,蘋果 iPhone 剛剛做到第 4 代,黑莓、Palm 和微軟也都有各自的手機操作系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很是精彩。而現在,每當你走進一家手機賣場,已經很難再看到除蘋果、三星以外的海外手機品牌。
▼▼▼2010年最強的手機▼▼▼
新的品牌取代了老一代經典,手機產品自身也在審美和設計方式上出現了轉變,它們大部分是由技術突破和工藝革新帶來的,有的則是軟件層面摸索出的新鮮思維。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得不向另外一些設計揮手告別。
塑料材質和小尺寸屏幕,成了高端化的犧牲品
一台手機的購買理由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複雜。不管是性能、拍照還是存儲規格,本質上都是隱藏在機身內部的參數,真正能抓住消費者第一眼注意力的,依舊還是外觀。
為了能給出更高的價格,手機廠商也會有意識地藉助不同的材料和屏幕尺寸,讓自家產品的外觀樣式更接近旗艦設備。一些很難凸顯「高端化」、「品質感」的特徵,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拋棄。
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熟悉的塑料材質,還有小尺寸屏幕。
曾經,塑料才是手機行業被運用最廣的化工產物,畢竟它的成本足夠便宜,容易成型,也不會對天線信號造成阻擋。
加工工藝的成熟,讓塑料一度擺脱了「廉價感」的觀感。比如說蘋果的 iPhone 5c,還有諾基亞的 Lumia 系列,在它們手中,以聚碳酸酯為代表的熱塑性材料成了點綴多彩配色的最佳選擇,甚至還做出瞭如陶瓷般的温潤手感。
但很可惜,這些新嘗試沒能讓聚碳酸酯獲得和雙面玻璃、鋁合金材質一樣的地位,在多數消費者的固有認知中,「高端手機用金屬和玻璃,中低端手機用塑料」已經成了衡量產品價值高低的關鍵因素。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對手機屏幕尺寸的理解上。今天,你已經很難再在主流廠商中找到一款選用了旗艦配置,但屏幕尺寸在 5 吋左右的手機,就連定價人民幣 699 元的 Redmi 8A,也都用上了一塊 6.2 吋的屏幕。
也就是說,如今手機上面積最大的元件,已經無法再用於區分高低端產品的定位了,它早已變成了一個連千元機都用得起的技術。
廠商選擇大尺寸屏幕也有自己的理由。畢竟更大的屏幕也帶來了更多內部空間,這些多出來的部分,基本都會被震動摩打、多鏡頭或無線充電圈等新型元件所佔據。只有帶來這些更豐富更優質的體驗,才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打開錢包。
但塑料、小尺寸屏等「過時技術」是否就沒有使用價值了?似乎也沒那麼絕對。想當年在全金屬手機興起後,玻璃也曾失寵了一段時間,但如今為了照顧無線充電和信號,廠商們又重新將玻璃推回前台,還帶來了更成熟的工藝。
同樣的,如果屏幕摺疊技術成熟了,我們能隨心所欲地變換手機的尺寸,自然也就不會再有「大屏」和「小屏」之爭。
都說時尚是一個經典輪迴,手機設計又何嘗不是如此。
手機越來越追求一體化,但也抹掉了很多人性化的東西
智能手機是一個喜歡在外觀上做減法的行業,從產品層面上說,大尺寸屏幕讓手機獲得了更多的內部空間,但廠商們依舊會改變各個元件的佔比,進一步榨取出更多的可用空間。
回顧過去 10 年手機的演變歷程你也能發現,一方面我們獲得了縫隙更少、一體化更強的機身,還有各類無線傳輸技術;但另一方面,當年可以任意被我們拆卸的手機電池,沒事就會按兩下的實體按鍵,以及陪伴了我們無數個日夜的 3.5mm 耳機接口,也一個個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它們是因為沒人願意用,才被淘汰的嗎?顯然不是。
對用戶來說,這類飽含年代感的技術仍能解決不少痛點。比如說可拆卸電池可以緩解「續航焦慮」,而不是讓我們像吊鹽水般連着個流動充電器;再比如實體按鍵,本身所具備的易用性和低學習門檻,也是手勢交互所不能媲美的。
然而,在決定一項技術是生是死這件事上,用戶似乎並沒有太多選擇權。哪怕有一些人確實不太喜歡這些改變,但廠商們仍然會給出各種理由,儘可能說服消費者忘掉舊方案。
慶幸的是,某些改變確實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一面。雖然電池沒法拆了,但受益於一體化設計,手機廠商們能省下更多空間來增大電池容量,延長續航,同時也保證了產品安全和結構的可靠。
加上快充技術的到來,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為手機充電的效率,也算是一種「用時間換空間」的解決手段。
對實體按鍵而言,它的消失,則換來了一塊更大視野的屏幕。智能手機依舊是圍繞屏幕而生的設備,既然我們可以習慣用全觸控鍵盤打字,再砍掉一個 Home 鍵似乎也沒有特別難以接受。
反倒是音量鍵和鎖屏鍵這些部分,短時間內還很難看到被取代的可能性。雖說在 vivo NEX3 和華為 Mate30 Pro 等一眾瀑布屏手機產品上,我們已經看到了用觸控反饋取代音量鍵的設計,意味着砍掉所有手機按鍵並不存在技術限制。
但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於表象功能的映射,而是如何還原出和實體按鍵完全一致的知覺反饋,或者說,如何去模擬「真實」。
▼▼▼相關圖輯:點擊睇睇今年需唔需要換5G手機?4G會唔會好快落後?▼▼▼
iOS 和 Android 控制了軟件業,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手機系統
10 年前,我們不僅能在手機形態上看到許多不同,就算是系統層面,可供用戶選擇的也不止有 iOS 和 Andorid 兩個。
它們都擁有着各自的特長。比如 webOS 就以極簡的卡片式 UI 為核心,而黑莓的 BBOS 和微軟的 Windows Mobile 則主打商務人群,還有曇花一現的諾基亞 MeeGo,更是在純手勢無按鍵的滑動交互上走在了前頭。
但這些另類的系統我們都已經看不到了,哪怕很多觸控交互並不是 iOS 或是 Android 首創,但藉助更加成熟的應用商店體系,它們不僅控制了整個移動軟件生態,也重構了我們使用手機的方式。
最終,除了蘋果自己,大部分廠商都選擇進入 Android 陣營,它們擊垮了老一代手機品牌,並繼續和活下來的同行保持競爭。
然而發展到現在,如今這兩個系統相似的地方,大概比他們不同之處還要多得多。
拋開界面設計不說,兩者的系統級功能和界面風格都日漸趨同,比如說黑暗模式、各種磨砂玻璃效果、白底大色塊和圓角卡片等,甚至是手勢交互的邏輯,都已然成為大部分智能手機的標配。
上升到更大的層面,像是移動端和桌面端應用生態的整合,發力 AI、AR 等新興領域,和影視、音樂內容平台搶生意等,蘋果和 Google 的大方向也是一致的。
此時此刻,不管是 iOS 還是 Android 系統,都早已脱離硬件而存在,與其說是用戶選擇了一款手機,倒不如說是擁抱了一整套基於這個平台的服務。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硬件和服務會和兩個系統進行綁定,它可以是你的腕上手錶,也可以是你耳朵上的無線耳機,甚至是家中的音響及電視。
下一個十年,我們還能期待什麼?
我們可能很難能看到像智能手機這樣的,能夠對每個人的生活帶來重要影響的消費電子設備了。
它已經度過了發展最快的 10 年,這個曾經只是我們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的通信工具,如今能憑藉每年近 14 億台的年出貨量,遠遠地將個人 PC 等其它品類的電子設備拋在了後頭。
想要撼動這樣的生態格局,不是再重新做一個好看又好用的系統就能實現的。
但也正如你在前文所看到的一樣,經過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後,業內對於硬件形態和軟件發展的理解都達成了一定共識,接下來只需要循序漸進地往前迭代即可,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 10 年前那種突飛猛進的變化。
那些已經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的頭部廠商,也不再滿足只做手機這一門生意,而是嘗試將業務擴展到耳機、手錶等多個領域。
這是為了在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建立起更穩固的生態體系。
一些人相信,智能手機的重要性會在 5G 時代降低,尤其是當我們身邊能夠聯網的設備越來越多,加上 AI 和雲計算的驅動,任何本地產品都可以打破物理界限,成為一整個生態圈的控制中樞,前提是我們的環境網絡足夠承載起這樣的數據傳輸。
終有一天,就算我們不帶手機出門,也完全可以靠耳機、手錶上的語音助手來解決大部分需求。
當然,這樣的變化到來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仍可以對智能手機保留想象力,靜候下一個 10 年的到來。
【本文獲「AppSo」授權轉載,原文:過去 10 年,智能手機拋棄了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