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建設可感知城市 全自動駕駛為邁進智慧城市第一步
城市只佔地球面積百分之2,但聚集了百分之50全球人口,消耗百分之75能源,製造百分之80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能讓城市變得可持續,那怕只是微小的改變,全球集合起來都會有很深遠的影響。人類可以怎樣帶來改變呢?Carlo Ratti帶領的麻省理工學院Senseable City Lab進行多個研究項目,巧妙利用數據及網絡,改善城市生活模式及條件,為地球的可持續性作出具前瞻性的貢獻。
「現今的趨勢是結合重疊數碼領域和實體空間。這又可說成是互聯網延伸到實體空間,令物件之間自動聯繫,建構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種科技發展模式正改變我們想像和設計城市的方向,最終將轉化日常生活。很多人將之稱為「智能城市」(smart city),但我個人不太愛用這個術語,聽起來總有點太科技主導。所以,我們的實驗室命名為Senseable City(可感知城市)Lab。但無論如何稱呼這概念,它背後包含的科技變革確實是非常有趣。」
開拓共享交通 4成車輛可滿足需求
幾年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提倡開放數據,讓Carlo得以運用交通流動資訊,開始思考不同的研究問題。「假如我們隨意在曼哈頓區找兩點,這兩點之間,每天可能有成千上萬的車連接。現在共享概念已流行起來,我們可以想想,這些車當中有多少其實是可以共享呢?」為了處理如此龐大的數據,Carlo和團隊發展了新的數學運算方法,並稱之為「shareability network」,當中帶來大量有趣發現,例如假如人們願意分享交通工具,那麼只需要現在4成的車輛,便足以把每個人送抵目的地。
Carlo又利用同一組數據,發展了「Minimum Fleet Network」項目,研究當自動駕駛汽車可廣泛應用時,最少需要多少車輛就能應付曼哈頓的交通需求。該區每日有275,000輛汽車、13,000輛的士行走,但的士有一半時間是旅程之間的空閒時間。Carlo和團隊破解了最有效的調動的士方法,只需利用現時百分之60的士數量,就能滿足需求。如果加入自動駕駛汽車,理論上,更可以減至137,500輛汽車,即現時的一半,來滿足曼哈頓的流動需求。這研究最近在國際科學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載,並登上了封面。
自動駕駛提高行車效益
Carlo指出,現時的汽車使用現象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大部分私家車其實每天平均只有百分之5的時間在行走,其他時間都只停泊在停車場,不但閒置,更佔用大量寶貴的城市空間。如果它們能自動駕駛,便不用停下來,在早上把你送到辦公室後,可以繼續接載其他家庭成員或市內其他人,變成一種極具效益,介乎公共和私人之間的混合交通模式。」
當所有交通工具都可以自動駕駛時,其他路面設施便需要隨之改變,這將會改變未來的城市道路和建築設計。在新加坡一個摩天大廈建築項目中,Carlo與團隊就把無人駕駛的未來納入設計考慮。「當無人駕駛汽車普及後,車輛可以不斷自行到不同地方接載乘客,將不需要那麼多停車空間。現在我們當然還需要按照法例,在建築設計中預留停車空間,但同時我們把停車場的高度提高,要是在未來真的不需要這泊車空間時,便可以靈活改裝作其他用途。城市基建的壽命可能是50年、100年甚至200年,但科技令城市發展迅速,我們要預想不同的未來可能性,讓基建設計盡可能在未來仍然合用。」
今年的KODW 「設計「智」識周」已經完滿結束,下年將於6月再與大家見面,同時香港設計中心亦會於今年12月舉辦BODW「設計營商周」,如果大家想繼續探討設計與商業市場與我們生活的關係,不妨到http://www.bodw.com/kt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