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比例演變之路 控制成本是主因 21:9超寬屏會是終極答案?
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家裏的「大屁股」電視和顯示器,大多都是方方正正的4:3比例,而現在,無論是LCD電視還是顯示器,16:9的比例幾乎成了標配,甚至一些追求極致視覺體驗的顯示器,已經邁向了21:9的超寬屏時代?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背後的秘密,看看屏幕比例的變化,是不是真如你所想,只是廠商們為了節約成本的小把戲?
螢幕比例演變之路
記得那些年,家裏的「大屁股」電視,雖然笨重,但每當夜幕降臨,全家人圍坐一起,那份溫馨與歡樂,至今仍讓人懷念。那時的屏幕,多是4:3的比例,彷彿是對傳統影像世界的一種堅守。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液晶顯示技術的興起,屏幕比例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廠商們紛紛打出「更符合人眼視覺比例,更有沉浸感」的旗號,將屏幕比例推向了16:9,甚至更寬的21:9。乍一聽,這似乎是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視覺盛宴。但真相往往比表面看起來複雜得多。
讓我們用數據說話。以34英寸的屏幕為例,4:3比例的屏幕面積為33.3萬平方毫米,而16:9的比例則縮減到了29.6萬,21:9更是只有25.1萬。這意味著,在相同對角線長度的前提下,屏幕比例越寬,實際使用的面板面積就越小,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看來,節約成本這一說法,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但話說回來,屏幕比例的變化,絕非僅僅為了節約成本那麼簡單。它背後,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科技原理。
早期的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受限於電子束掃描的原理,屏幕比例的選擇極為受限。電子束從屏幕左上角開始,逐行掃描,直到右下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分辨率提高,刷新率就會下降,導致畫面閃爍,影響觀看體驗。而16:9的比例,在CRT時代,意味著更高的橫向分辨率和更低的縱向分辨率,這無疑會增加成本和技術難度。因此,4:3的比例,在當時是最經濟、最實用的選擇。
再來看電視信號的源頭——影像記錄設備。鏡頭是正圓的,理論上,它能捕捉到的圖像訊息範圍也是圓形的。但為了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錄製設備需要在圓形訊息中,找到一個最佳的裁剪比例。在攝影技術發展的早期,底片格式多樣,但大多數都接近4:3的比例。因此,電視屏幕,作為訊息的展示終端,也自然遵循了這一比例。
延伸閲讀:買汽車選哪個顏色是最好?內行人大推這1色:不吸熱、安全、保值(點擊連結看全文)
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出現,屏幕比例的變化迎來了新的契機。液晶面板的生產,不再像CRT那樣受到物理原理的嚴格限制。更重要的是,數字影像系統、非編系統、鏡頭技術以及數字化廣播系統的快速發展,使得屏幕比例的選擇變得更加靈活。
在液晶面板時代,4:3的比例,對於廠商來說,確實是一種浪費。因為液晶面板的生產,更傾向於標準化,寬比例能夠更有效地利用面板材料,減少浪費。因此,16:9甚至更寬的比例,首先在電腦顯示器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廣播電視系統的數字化改造,4:3的比例逐漸被淘汰,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如今,21:9的超寬屏顯示器,已經成為追求極致視覺體驗玩家的新寵。它不僅能夠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還能在觀影、遊戲等場景中,帶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寬比例屏幕的出現,同樣離不開成本控制的考量。
總的來說,屏幕比例的變化,是科技進步、成本控制、審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種視覺體驗上的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科技的進步,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未來,屏幕比例還會如何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掃地機器人、吸塵機和洗地機3者如何選擇?一文看清哪款最適合你(點擊連結看全文)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