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錶4大雞肋功能 健康監測只是噱頭? 一大重點正解選擇

撰文:中關村在線
出版:更新:

智能手錶作為時尚、科技與健康的完美融合,自問世以來引領了穿戴裝置的趨勢。 然而,許多智能手錶也伴隨著各種看似酷炫但實際上雞肋的功能,究竟這些功能對使用者而言是否真的有實際價值? 本文將對智能手錶的一些雞肋功能進行盤點,深入探討它們的實用性與消費價值。

▼▼▼智能手錶雞肋功能大盤點▼▼▼

+16

1)超綱健康監測:大多數是噱頭

智能手錶的核心功能就是健康監測,而消費者的一大需求版塊也是健康監測,這時候有的品牌就動起了歪腦筋,推出了非常多的健康監測項目,除了心率、血氧之外甚至 加入血壓、血糖等測試功能。

而實際上目前主流的產品,能夠較為準確測試的就是心率和血氧,部分腕帶帶有壓力氣囊裝置的可以測試血壓,但絕大部分測試的血壓和血糖功能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尤其是有這方面剛需的朋友一定要謹慎。

2)語音助理:應用面太窄

許多智能手錶都配備了語音助手,使用戶可以透過語音命令實現一系列操作。 然而,在實際使用中,使用者更傾向於使用手勢或按鈕來進行簡單快速的控制,而對於在公共場合使用語音的抵觸感也使得這項功能顯得相對雞肋。 此外,語音助理的辨識準確度也時常讓人感到困擾,使得使用者更願意選擇傳統的輸入方式。

3)多運動模式:實際需求還是過多包袱

許多智能手錶宣稱支持多達數十種運動模式,從跑步到瑜伽,幾乎無所不包。 然而,使用者在實際使用上往往只關心幾種主流運動模式,而對於其他模式的支援則顯得有些過剩。 而這些過多的運動模式也帶來了更高的功耗和更複雜的使用者介面,使得這項功能的實用性相對較低。

我的觀點是與其增加各類運動項目,不如把大家常用的項目做好做精,而有單獨項目需求的用戶,官方可以開啟獨立付費等方式。 當然前提是要監測能力過硬。

4)疲勞情緒監測:真實回饋還是過於主觀?

一些智能手錶宣稱可以透過心率和其他生理指標監測使用者的情緒和疲勞值、壓力值等等,並提供相應的回饋。 然而,情緒、疲勞、壓力是一種高度主觀的經驗,生理指標並不能準確反映使用者的真實感受。 這項功能的雞肋之處在於,儘管它可能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據,但這些數據並不能真正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智能手錶盡量選擇知名大品牌才是正解

智能手錶作為一種新興的穿戴設備,其功能的不斷拓展和升級既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也使得一些功能逐漸顯得雞肋。 在未來,智能手錶製造商需要更加關注用戶的實際需求,精簡併優化功能,以提供更實用且有價值的用戶體驗。 只有在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智能手錶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延伸閱讀:智能手錶與智能手環在功能和體驗明顯不同 買哪一種可考慮這幾點

+25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