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學童壓力水平易受家長情緒影響 學者倡實踐家長正向教育

撰文:任葆穎
出版:更新:

學童抑鬱問題日趨嚴重,有調查揭示近五成中學生有中等程度至嚴重的抑鬱和焦慮,並發現其壓力水平容易受家長情緒影響。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郭黎玉晶在電台節目《香港家書》提倡,應向家長實踐正向教育,讓他們多了解孩子的感受;又建議中學生家長以朋友形式陪伴孩子,跟他們一起面對困難。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郭黎玉晶提倡實踐家長正向教育。(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調查:近五成中學生患中等至嚴重抑鬱

城大正向研究室由2020年到2023年,對10間小學和10間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共訪問1,740個小學生和1,133個中學生,以及505個小學生家長及350個中學生家長。 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的小學生都認為他們有中等或者以上的抑鬱、焦慮及壓力。中學生方面,雖然有八成的中學生認為他們擁有中等或者以上的抗逆力,但同時也有四至五成的中學生認為他們有中等程度至嚴重的抑鬱、焦慮和壓力。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郭黎玉晶分析指,中學生處於青春期、或因身體轉變和情緒變化而變得迷惘,而且要適應很多東西,例如學習如何跟朋友相處、也開始追尋人生的意義等。另外,中學生也要關注選科,選擇將來的職業等,他們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比小學生多。

調查發現,有四至五成的中學生認為他們有中等程度至嚴重的抑鬱、焦慮和壓力。(資料圖片)

學童焦慮程度易受家長影響

調查發現,中學生家長比小學生家長有較高程度的抑鬱。少於一成小學生家長有中等程度或以上的抑鬱和焦慮;相比之下,有超過三成的中學生的家長有中等程度或以上的抑鬱,還有超過一成的中學生家長有焦慮的徵狀。

調查亦顯示,孩子的整體幸福感、抑鬱、焦慮程度和壓力水平,都會受到家長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控制程度影響等因素影響。如果家長有較多負面情緒、壓力水平、對孩子的控制度越高,孩子的焦慮程度也越高。相反,如果家長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況,且肯投入管教孩子,孩子幸福感會越高,焦慮和抑鬱的程度也會降低。

郭黎玉晶指,由於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會較反叛,可能會對家長「一言九頂」,甚至回家後躲在房間,不跟父母溝通;同時他們注重和朋友的關係,覺得父母囉嗦。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郭黎玉晶提倡實踐家長正向教育。(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家長應以朋友形式陪伴中學生

郭黎玉晶建議,中學生家長須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以朋友形式陪伴他們,跟他們一起面對困難,了解青春期孩子的需要和挑戰,其生理和心理困擾、以及理解他們需要朋友認同。

家長應該多一點瞭解孩子的感受,進而表達他對孩子的感受的瞭解和接納。例如當孩子因下雨天無法去海洋公園,家長可反映說:「我也很想可以帶你們去海洋公園,不過因為下雨沒辦法了,或者會不會我們可以做一些另外的活動,例如在家裡下棋,砌LEGO;待日後天氣好才去海咩公園。」

社會應推行「家長正向教育」

郭黎玉晶稱,學校可多與家教會合作,舉辦一些家長講座和小組活動,並派發有關管教的小冊子,向家長推行一些正向教育。郭又建議社會應從中學時期開始進行「家長教育」,例如舉辦網上講座,在課程滲入一些知識和慨念如何去做一個好的父母,以至我們從小已經可以培養學生怎樣去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正向教育會讓家長認識孩子是有很多的性格強項,從而鼓勵小朋友在適當時間,以運用他們的強項,指出他好或不好的行為。

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的小學生都認為他們有中等或者以上的抑鬱、焦慮及壓力。(資料圖片/黃浩謙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