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魚|台驗出半數油魚扮鱈魚易肚瀉胃抽筋!銀鱈魚≠鱈魚分真假3招
原來銀鱈魚並非鱈魚類?台灣消基會近日調查市售鱈魚商品,發現竟然近一半商家用低價魚混充高價鱈魚,而本港食安中心亦曾經接過類似投訴,表示有市民進食被標籤為「鱈魚」的「油魚」後出現排油腹瀉,報告更意外揭示,銀鱈魚並非鱈魚類!究竟市民應該如何分辨鱈魚和油魚?銀鱈魚又是屬於哪項魚類?
按圖看台灣消基會調查市售鱈魚商品:
台灣檢驗市場魚種 近一半與標示不符
根據台灣消基會進行的魚種鑑別結果所得,有市場宣稱售賣的是格陵蘭鱈魚;有市場宣稱售賣的是鱈魚,但魚種DNA萃取鑑別試驗均與標示不符,也就是商品並非鱈屬魚類商品。
台灣食藥署亦指出,俗稱的「圓鱈」其實是「鱸形目」;俗稱的「扁鱈」則是「碟形目」。根據台灣規定,只有「鱈形目」的鱈魚能夠標示為鱈魚,其餘則只能標為「智利海鱸、大比目魚」或加註「俗名:圓鱈/扁鱈」。消基會亦表示,市面上以「油魚」混充鱈魚亦相當常見。(請按下圖👇👇👇)
本港曾發生「油魚扮鱈魚」事件 3類人不宜食用
本港亦曾經出現「油魚扮鱈魚」事件。有多名市民投訴進食標籤為「鱈魚」的魚類後出現排油腹瀉。經過食安中心調查後,發現魚製品是以「鱈魚」或相若名稱出售的「油魚」。
食安中心指,「油魚」內含有極多蠟酯,即使經過解凍或烹煮亦不會被分解,在人體內難以消化。蠟酯囤積在直腸可導致排油腹瀉,並出現胃痙攣以至急性腹瀉等不適。一般會在進食有關魚類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症狀,並在24至48小時內痊癒。消委會亦提醒,懷孕、腸胃有毛病或吸收能力欠佳人士,不宜進食「油魚」。
3方法判斷油魚鱈魚
要避免誤食油魚,可以從價格、肉色、魚皮判斷。「油魚」的魚肉顏色偏向黃白色,而鱈魚的魚肉顏色則為全白色;「油魚」魚皮細薄、魚皮會呈灰色帶白色凸起的紋路,而鱈魚的魚皮則呈黑色網狀,表面紋路不會凸起。
不過.食安中心於事件發生後,發出《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規定只有鱈形目魚類才可標為「鱈魚」,其他不屬於鱈形目魚類若充當鱈魚出售,可能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鱈」魚為俗名 銀鱈魚、白鱈魚非鱈魚
食安中心亦在報告中指出,巿場上魚類買賣很多時採用俗名,「鱈」魚則被用作多種魚類的俗名。不過,採用這俗名的魚類並非全部都屬鱈形目的魚類,例如銀鱈魚、白鱈魚都不是鱈形目魚類。(請按下圖👇👇👇)
銀鱈魚是不少香港人愛吃的魚類,但其實銀鱈魚的正名為「裸蓋魚」,是鈾形目魚類,香港較常見屬於鮋形目魚類亦有石頭魚、石狗公等。而白鱈魚則屬鱸亞目的南極魚科,兩者與鱈魚亦完全無關係。真正屬於鱈形目的魚類為:大西洋鱈、太平洋鱈、格陵蘭鱈等。(請按下圖👇👇👇)
白鱈魚 vs 銀鱈魚
白鱈魚與銀鱈魚相較之下,白鱈魚魚肉和魚皮均較白、魚鱗較大塊、扒身較圓;銀鱈魚的魚皮則呈灰銀色、扒身偏扁、魚鱗的密度亦相對較高。(請按下圖👇👇👇)
銀鱈魚被驗出金屬雜質含量超標 市民購買須小心
雖然兩種魚類並沒有如油魚般對人體有潛在健康風險,但食環署曾公布有銀鱈魚樣本被檢出金屬雜質甲基汞的含量超出法例標準。懷孕婦女攝取大量的汞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對成人則會損害其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和記憶力。因此,消委會亦提醒市民在選擇魚類食用時亦要多加留意,建議市民從可靠及衞生的來源購買魚及魚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