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21食品升幅最多豆豉鯪魚$5.6變$30!薪酬跑輸豬牛雞

撰文:尹嘉蔚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25年,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比較1997年與2022年,市民工資中位數的升幅僅100%,而糧油、肉類及罐頭食品升勢大多衝破三位數,豬扒+258%、牛腩+334%、活雞+336%、豆豉鯪魚+436%…百物騰貴,2022年香港在「全球生活費最高城市」中蟬聯榜首,香港人買餸開飯等開支節節上升。

90與千禧後的年輕人對於香港回歸的歷史可能認識較淺,70、80後的「中青」或更成熟的長輩們對於香港回歸了25年,轉眼原來已渡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百般滋味在心頭,也許是百感交集。有人留在香港,有家庭選擇舉家移民,當初彼此熟稔的面孔如今各赴前程。物換星移,畢竟25年以來香港人在生活大小事上逐漸經歷變化,就以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食品價格為例,回首1997年的米、油、菜、肉、魚、水果等售價,與現今作比對已有大幅度攀升。

回首1997年的糧食售價與現今相比已有大幅度攀升。(鄭子峰攝)

21項民生代表食品 25年比較活雞價升達336%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香港統計年刊,每年都會羅列出一系列民生代表食品的平均批發價格及零售價格,包括絲苗大米、豬肉、豬扒、牛肉、牛腩、活雞、紅衫魚、石斑、鯇魚、大魚、白菜、菜心、番茄、蘋果、橙、雞蛋、砂糖。「民以食為天,食以米為主」,大米是很多家庭的日常必需品,1997年大米的平均零售價(每公斤計)為$8.51(以1包8公斤米為例約$68);2022年3月(截至最新數字)上升至$12.9(以1包8公斤米為例約$103.2),增長逾50%。

活雞由1997年至今由每公斤$36.09增至$157.4(以一隻2斤活雞為例由$43.75增至$190.79)升幅達336%。(資料圖片)

看看豬扒和牛腩的升幅更是驚人,豬扒、牛腩在25年前的平均零售價分別是$51.58、$41.07(以1公斤=1.65斤為例,每斤約$31.3、$24.9);本年分別是$184.8、$178.4(每斤約$112、$108.12),各自飆升約258%及334%。活雞亦由每公斤$36.09增至$157.4(以一隻2斤活雞為例由$43.75增至$190.79)升幅達336%。

1997鑄造的香港硬幣,香港百物騰貴。(尹嘉蔚攝)

按圖了解更多「回歸25年民生食品代表平均零售價比較」︰

+5

月薪中位數$9000增至$18000 25年升勢跑輸豬牛雞

入息薪酬與消費物價息息相關,香港打工仔的每月薪酬中位數,據政府統計處資料,1997年「就業人口每月工資」中位數約$9000、「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約$17000;25年後到2022年截至1-3月最新統計數字,「就業人口每月工資」中位數約$18000、而「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則為$28700,增長分別是100%及69%。比較例如是豬扒和牛腩在25年後已各自飆升了258%及334%左右,工資的增幅遠遠未及這兩項食品的升勢,惟較貼近大米價格的增長幅度。

早餐吃火鍋是劇本,麵包、咖啡或清水才是大眾市民的日常,2022年截至1-3月統計數字,「就業人口每月工資」中位數為$18000。(《97家有喜事》劇照)

超市食品跑贏通脹 豆豉鯪魚$5.6變$30

超級市場的食品售價升幅不遜於鮮活食品,其中就以罐頭食品價格的升幅最大,比較25年前豆豉鯪魚227克、回鍋肉198克和火腿豬肉397克等罐頭$10有找。現時豆豉鯪魚賣約$30(升436%)、回鍋肉$18(升374%)、火腿豬肉$28(升204%)。當年家裡常備三、四罐豆豉鯪魚,配菜心、茄汁豆和白飯,父母知慳識儉為糊口奔馳,購買食品也是應慳盡慳。

1997年,罐頭食品大多$10可找。(資料圖片)

超市也看準了顧客的心理,當年以慶祝香港回歸為綽頭,在將近七.一時紛紛大割價,促發超市減價戰︰「惠康雙剔購物保證」、「至好當然係百佳」……大型超市各自積極搶客,貨品大平賣之外,又以「超值價」換購廚具來吸引消費者;然而,25年以來,本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omposite CPI)由1997年的82.4點,升至2022年5月份的102.9點,累積通脹接近24.9%,比較本周三(22/6/2022)超市食品和25年前的售價,大部分貨品價格均跑贏了通脹。

1997年,大型超市上演「減價戰」,貨品大特價之外,又以「超值價」換購廚具吸引消費者。(11997廣告截圖)

八達通97年9月1日面世 由數散銀踏進拍卡年代電子交易

除了民生食品及打工仔收入在回歸25年之間有明顯變化之外,買餸、買食材的付款方法也隨時代及科技進步,由硬幣、紙幣進化到電子貨幣。如今市民日常出行購物,以電子貨幣交易已是司空見慣,眼見公共屋邨的新型街市,很多檔主已安裝八達通處理器,顧客當中不乏長者也常常利用電子支付方式消費買餸。

現時的新型街市已有不少檔販引入八達通收費。(鍾偉德攝)

追溯至1997年9月1日,八達通收費系統正式面世,免除使用輔幣之不便,由「數大餅」進步至「嘟卡」即行。到2000年4月,八達通擴展到更多種類的應用範疇,尤其是零售業,令市民出行及消費更加輕鬆。當年1997,八達通播出兩款30秒電視廣告宣傳及教導市民如何使用及增值,並以「六大交通工具.一台通用的電子車票」吸引市民轉用。

生於斯,長於斯;香港人一一見證回歸25年間的各樣變化,願香港發展在未來譜寫新章。

1997年9月1日,八達通收費系統正式面世,並推出廣告宣傳教市民使用。(八達通廣告片截圖)

參考資料︰消費物價指數月報(1997年2月)、香港統計年刊(1998年版)、 香港的發展統計圖表、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22年1-3月)、香港統計月刊(2022年5月)、消費物價指數月數 (2022年5月)、蔬菜統營處、八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