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營養|降血壓防肝硬化7大好處 3種最佳配搭加南瓜潤肺補氣
豆類之中,常提及黑豆、紅豆的好處,夏天常吃的綠豆沙,其實也不只清熱解暑,綠豆對身體健康還有不少貢獻,降血糖血壓也有幫助,但哪些人需要慎食?如何配搭較合適更有益呢?
綠豆沙、綠豆榚,相信大家都有吃過,亦不會感到陌生。在炎炎夏日,長輩們都會叮囑我們多喝綠豆湯,或是以綠豆入饌,說是可以清熱解毒,亦可以解暑降溫。而綠豆的好處又豈止這兩樣,以下的好處你又知不知道呢?
按圖看綠豆的好處:
1. 降血壓
綠豆中有著豐富的鈉、鎂和膳食纖維,有研究顯示,這些營養素可以有效降低患上高血壓的機會。而且,另一個研究顯示,多吃豆類食物,例如,紅豆、綠豆、黑豆等,都可以有助降低血壓。在試管和動物身上的實驗中,綠豆中的蛋白質可以抑制會令到血壓自然上升的酶。雖然這項實驗並不是在人類身上進行,但據之前的兩項實驗,綠豆的各種營養素都有助降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2. 控制體重
據不同的研究顯示,纖維和蛋白質都可以有助減肥及控制體重,它們可以抑制飢餓荷爾蒙的增加,令到食慾降低。除此之外,這兩樣營養素都可以令身體釋放更多飽肚荷爾蒙。當我們進食時,它們可以幫助減低卡路里吸收,有助體重管理。而且,據研究所得,進食豆類比進食其他澱粉質,例如,意粉、麵包等更具飽肚感。
3. 促進消化助防大腸癌
綠豆含豐富纖維,每杯煮熟的綠豆(約202克)就有15.4克的纖維,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 — 果膠,可以促進腸臟蠕動。此外,綠豆亦含抗性澱粉,有助增加腸道中的有益菌群。當我們攝取膳食纖維時,會被分解成一種短鏈脂肪酸,丁酸鹽(butyrate)。它對抗炎跟調節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可以令腸臟更健康,甚至可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有人認為綠豆中的蛋白質含量很高,難以消化,但其實經過煮熟且長時間浸泡的綠豆是不會有這種問題,
4. 降低血糖水平
綠豆有很豐富的纖維和蛋白質,可減慢糖分進入血管的速度。一項在動物身上的實驗結果證實,綠豆中的抗氧化劑,牡荊素(vitexin)和異牡荊素(isovitexin)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亦可以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
5. 預防中暑
綠豆的抗炎性有助身體對抗暑熱、身體過熱,以及口渴等等。亦有一項在動物身上的研究顯示,綠豆中含有的抗氧化劑,例如之前提及的牡荊素和異牡荊素,除了可以控制升糖水平,亦可防止自由基在中暑時加快形成,破壞我們自身的健康系統。
6. 維持心血管健康
有研究顯示,綠豆中的營養素可以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水平。一個在動物身上的測試中,綠豆的抗氧化劑可減緩血管老化,亦可阻止壞膽固醇中的粒子和自由基「合作」,破壞心血管健康。
7. 預防肝硬化
綠豆有著豐富的卵磷脂,可以協助把脂肪乳化為一些細小的顆粒,降低肝臟細胞脂肪化的機會,亦可以減低因酗酒而導致的肝硬化問題。而且綠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可以保護肝臟,減少蛋白分解。
雖然綠豆看來有不少的好處,但在中醫的角度來看亦有以下幾類人是不適合吃綠豆的。
按圖看中醫認為哪幾種人不適合吃綠豆:
1. 胃寒
如果你經常覺得胃部冰冷,當天氣轉涼或是吃冰冷食物時會胃痛,那你便是胃寒人士了。綠豆性寒,多吃加重身體虛寒的症狀,
2. 寒凝經痛問題女士
寒凝經痛是指體寒而血脈凝澀,血氣運行不暢,最後身體形成瘀血,阻礙子宮的氣血循環,而造成經痛。寒凝經痛可能會因為平時飲食不調、經常吃生冷食物或居住在寒冷濕重之地都會造成此問題。綠豆性寒,有清熱的作用,並不適合體質寒涼的人食用。
3. 脾虛體質
於中醫角度而言,綠豆寒涼,會影響脾胃運化,容易做成脾虛,而脾虛會令到食物的營養不易被吸收及消化,當中的「濕」亦會積存在體內,容易造成腹瀉及便溏。
4. 正在服食藥物人士
綠豆有「解毒」的作用,雖然可以為身體去除某些毒素,但亦可解除某些藥物的效用,若正在進食一些溫補類的藥材應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以免減低療效。
怎樣配搭最健康?
根據台灣中醫劉鐵軍在他的著作《護肝養腎 劉鐵軍圖解養生食療帖》中提及,綠豆則有以下數頂的建議食法。
按圖查看綠豆的建議配搭:
1. 配白米:促進食慾補充維他命
白米含有澱粉、纖維、蛋白質、各種維他命及礦物質,而綠豆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則有利水去腫、清熱解毒等作用。以這兩項食材烹煮成粥,不但可以增進食慾,亦可以補充各種維他命及其他營養。
2. 配燕麥:控制血糖
綠豆中的澱粉較多,容易在我們的身體內轉化為血糖,令到血糖水平上升。而燕麥則可以幫助抑制血糖上升。兩者搭合既可以為我們身體補充所需營養素,亦可控制血糖,互補長短。
3. 配南瓜:潤肺補氣血
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及利尿的功效;而南瓜則有益氣生津、養胃補氣之效。兩者同食煮粥可以生津潤肺、補氣血。
除了以上的建議,以綠豆加進平時的湯水中亦有養生之效,以下有各款由中醫師所推薦的綠豆湯水,在炎炎夏日大家不妨煲些消暑湯水給家人和自己喝,解一解身體的「暑熱」。
【健康湯水食譜】綠豆薏仁湯清熱解毒 預防口罩引起脾胃濕熱暗瘡
參考資料:劉鐵軍《護肝養腎 劉鐵軍圖解養生食療帖》 /Healthline/醫師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