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年齡系列】傳統賀年食品你識多少?油角米通......各有寓意

撰文:尹嘉蔚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的全盒(攢盒)有拼湊聚合之意,盒上要放一對大桔「開枝散葉、雙雙對對」。全盒內你吃過及見過以下這些「已老去」的賀年糖果及油器小食嗎?你知道他們的寓意嗎?(資料圖片)
糖環,形狀別緻,外形如銅錢和年花,外面一個圓環,裏面像五角星,寓意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來年油潤富足。(資料圖片)
麻花,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是傳統的特色麪食小吃之一,以三股麪糰扭成。大營村的麻花最馳名,《陝州縣誌》記載,清末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路過陝州。陝州官員下令廚師進獻特色的雞蛋麻花。慈禧享用後大悦,地方官員大喜,麻花成了貢品。此外,大營村一帶多毒蠍,人們為咒詛蠍害,每年農曆二月二,家家戶戶把麪糰扭做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為「咬蠍尾」,後來演變成今天的麻花,寓意吉祥如意、平安康泰。(資料圖片/尹嘉蔚攝)
石榴花煎堆,煎堆上有紅色的花冠,外形如石榴花,主要作為祭祀或嫁娶之用,取其外形如石榴,寓意多仔多福。(資料圖片/尹嘉蔚攝)
方形的甜米通,寓意路路亨通、五穀豐收。米通是華南區的小食,用爆開或者炸開的米粒,混合糖漿和花生粒,切成細塊做成。(資料圖片/尹嘉蔚攝)
炒米餅象徵「富貴」,內藏豐富的花生及芝麻餡。炒米餅甘甜鬆脆,是廣東嶺南一帶的傳統美食。據傳統一般在秋、冬季製作,過年時品嚐。密封后放於陰涼處儲藏,可長久儲存。(網上圖片)
中果,記得是兒時的「蘋果」全盒必有的小吃,有紅、粉紅及白色,外面鋪滿糖粒,沒有內涵,就是一條帶甜味的粉條,好比糖果,祝福來年嚐到甜頭。(資料圖片/蔡欣恩、黃美雲攝)
芋蝦,「蝦」與「哈」,寓意吃了笑哈哈。芋蝦因手工繁複,日漸式微。傳聞年尾芋頭豐收之時,村民想方法處理收成物,利用芋頭炮製齋品,芋蝦本非球形,是長形彎曲的,頭和尾的芋絲炸過後像蝦鬚和蝦腳,形態像蝦,故名芋「蝦」。但「蝦鬚」和「蝦腳」易弄斷,不方便儲存,斷了亦不吉利,因此演變成今天的繡球狀芋蝦。(資料圖片/蔡欣恩、黃美雲攝)
炸牛耳,寓意手執「牛耳」,代表在同業中,居領導地位。牛耳以麪粉、糖、鹽和南乳製成,搓成兩種麪糰後相疊卷在一起切片下油鍋炸。(資料圖片/尹嘉蔚攝)
吵架時的常用語「蛋散」也是賀年小食之一!蛋散在新年的寓意其實也不十分明確,大概是寓意來年有好兆頭、好運氣。炸蛋散時「開油鍋」,寓意家裏人丁興旺、衣食無憂。(資料圖片/尹嘉蔚攝)
茨菰片,俗寫慈姑、慈菇,寓意添丁發財,新年時,不少人炮製南乳慈姑燜豬肉或燜齋。炸茨菰片如薯片般薄脆。中醫認為,茨菰主解百毒,滋陰潤肺。(資料圖片/蔡欣恩、黃美雲攝)
全盒中的「八甜」有「甜甜蜜蜜」的意思,每款均含有不同寓意!糖冬瓜(團圓、好頭好尾)、糖蓮子(年生貴子)、糖蓮藕(年年都有)、糖椰絲及糖椰角(有爺有子、三代同堂)、糖甘筍(寓意吉祥)、糖柑桔(有金有吉、財源廣進)和糖馬蹄(馬到成功、飛黃騰達)。(資料圖片/尹嘉蔚攝)
油角是過年的必備食品,「今年吃油角,來年露頭角之意」,寓意出人頭地。另外,形狀與餃子相似,比餃子要飽滿。角仔在新年中代表的荷包(銀包)飽滿,餡愈多,來年荷包愈鼓。(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笑口棗又名「開口笑」,因在炸笑口棗時,粉團自己會裂開,代表笑口常開。(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寓意人丁興旺,花開富貴,闔家平安,萬事大吉。廣東人制作煎堆由來已久,煎堆的品種眾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及龍江煎堆等。香港見到九江煎堆為主。(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全盒中央為「正供」,擺放瓜子,抓瓜子的動作像「搲銀」,寓意新一年增財添富。(資料圖片/梁蔚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