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手工麵】自家製貓耳朵 壓出小窩易風乾

撰文:黃美云
出版:更新:

Orecchiette,由意大利文「orecchio」(耳朵)和「etto」(小)組成,樣子就如貓的小耳朵,的骰得很。貓耳朵形狀的意大利麵。看似毫不起眼,其誘人之處就在於小,一個匙羹舀起便有四五粒,沾滿醬汁,味道濃郁。
攝影:黃寶瑩

以掌心將麵條搓成圓條狀。
每粒麵糰約1厘米,不多不少。
三指全速驅動,壓出小窩狀,成了貓的小耳朵。
Involtini Italian cuisine主廚羅駿熙。

貓耳朵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南法普羅旺斯,每粒都有個小凹陷,據說是功能的作用,如此小麵糰更容易風乾和保存,方便以船隻運送至其他國家,到了13世紀才傳到意大利南部。又有一個講法是,貓耳朵麵早於12世紀便在意大利南部 Puglia出現,當地天氣溫暖,農作物豐收,正是孕育貓耳朵最佳的地方。貓耳朵細小,最適合以濃郁的醬汁來烹調,再配以細小的蔬菜下鍋炒,加入當地著名的冷壓橄欖油就能完美上桌了。 

在意大利每款意粉都有一個故鄉,烹調意大利麵最出色的一定是家中的祖母或媽媽,帶着家的情意結。烹調時,用上家鄉最當令的食材,風味才出來。有趣的是大陸杭州也有同類的貓耳朵麵,煮法和做法皆各異。

在香港也有廚師鍾情貓耳朵,羅駿熙(Jack)土生土長,卻對意大利麵條情有獨鍾。餐廳Involtini Italian cuisine上桌的每款麵條:意大利幼麵(Tagliolini)、意式雲吞(Tortellini)、寬條麵(Tagliatelle)、意大利墨汁麵(Squid Ink Fettuccine )都由人手搓打,其中貓耳朵更由他親自製作,麵條需時發酵,從麵粉開始,加入意大利蛋黃,烤焗1.5小時的薯仔再打成薯蓉,使每粒貓耳朵未下鍋已帶淡淡香氣。

他說,在香港已很少餐廳會親手製作貓耳朵了,原因是太耗時。但他卻不嫌麻煩,每天花點時間做出新鮮的貓耳朵,只此一家。

(上至下,左至右)餐廳上桌的每款麵條:全蛋卡邦尼意大利幼麵(Tagliolini)、意大利墨汁麵(Squid Ink Fettuccine )、意式雲吞(Tortellini)、全蛋意大利麵(Fettuccine)、 意大利墨汁幼麵(Squid Ink Tagliolini)、寬條麵(Tagliatelle)都由人手搓製。 幼身的麵條接觸醬汁的界面較多,吸汁能力也較強,味道更濃郁。愈闊的麵條愈薄。而幼身的麵條反而厚身。

意大利菜式百變,但追求新鮮的食材做出簡單味美的菜式。餐廳的海鮮也每日空運到港,蔬菜則選用本地菜。而這一些對原味的追求,他說都是師承自8½ Otto e Mezzo Bombana主廚Mr. Umberto Bombana。2010年Jack曾在恩師旗下工作,從意大利麵的基礎學起,時至今日滿師,與朋友合夥主理餐廳,也是希望藉着自己與團隊烹調的每款菜式,保留傳統意大利菜的特色。

意大利貓耳朵滾水煮30秒就可以下鍋泡在辣肉腸、番茄等醬汁內,非常入味。
手做貓耳意大利麵。

意大利貓耳朵意粉食譜(歡迎下載)

Involtini Italian cuisine

查詢:2658 2128

https://www.facebook.com/involtinihk/?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