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銀針菇一直都搞錯!專家教揀3招不用洗 原條排出只是殼!

撰文:蘇翰林
出版:更新:

金菇營養價值高且容易配搭,如金菇牛肉卷、金菇肥牛煲等,深受大家喜愛。不過,由於難以被腸胃分解,也被戲稱「See you tomorrow」,今天吃,明天在廁所裡相見,所以不少人擔心會白吃。到底排出來的真是原條金菇?這樣如何吸收當中營養?金菇又該怎麼揀?

金菇營養價值高 穩血糖、增免疫力、助減肥

金菇又名金針菇(英文:Enoki mushroom、來自日文Enokitake エノキタケ,又叫Golden mushroom),最早起源於日本,是人工栽培的菌種。金菇營養價值高,不僅富含抗氧化劑、葉酸及鉀、鈣、鐵和硒等礦物質,還可降低膽固醇和增強免疫力。金菇內含的亞油酸,更可減低腸道脂肪的吸收,而它的水溶性纖维也有助降低血脂、平衡血糖水平和預防便秘。因此,金菇也是不少人的減肥良伴。

金菇營養價值高且容易配搭。(pexels)

金菇雖然營養豐富,但它經過我們身體的重重關卡後,卻仍能完整無缺地排走,漂出汪洋大海,那豈不是白吃了?對於這個疑問,台灣農業部曾在臉書上為大家解答過。

排出的是金菇纖維外殼?

台灣農業部解釋,金菇在烹煮與咀嚼過程中,營養物質如水溶性多醣、胺基酸已被釋放出來,經由消化道吸收掉,因此其營養成分會被自然吸收,所以並不會「白吃」,在隔天看見的金菇,只是消化不了的膳食纖維。

而經常在Facebook專頁分享蔬菜知識的菜販廖炯程亦說明,人體排出的只是金菇的「纖維外殼」,腸道會自動吸收其養分。

至於這些消化不了的膳食纖維,其實是一種叫「幾丁質」的膳食纖維外殼。幾丁質又稱甲殼素,存在於一些甲殼類動物,如墨魚的軟骨,或蝦、蟹等的外殼中,這種營養素在人體胃腸內不會被消化及吸收,因其結構紮實,至少要攝氏390度以上才有可能被分解。不過,在《本草綱目》曾記載,這種營養素可從螃蟹的殼中提煉出來作藥粉用,有助降低膽固醇、改善消化機能等作用。

蝦、蟹身上的外殼也含有幾丁質。(網上圖片)

金針菇、銀針菇原來一直都搞錯?

除了需要擔心金菇會不會白吃外,菜販廖炯程曾提醒,市面上的金菇不是真正的金菇。因現時有一種新的菇類叫「銀針菇」,外表比起金菇的外觀更加雪白,且採集的周期更短,具更高的經濟價值,所以漸漸成為市場的主流,取代了原有的金菇。

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韓省華指出,銀針菇其實於80年代初的日本便已出現,當時金菇的培育過程出現了白化現象,白化後的金菇色澤更雪白漂亮,因此更受市場歡迎。不過,兩者除了色澤和口感上(銀針菇較軟身)略有不同外,營養價值上也沒有分別。

銀針菇外表比起金菇的外觀更加雪白。(網上圖片)

金菇不宜清洗

金菇處理上,台灣農業部建議不要直接將金菇長時間泡在水裡,以免吸收太多水份。而廖炯程亦指,市場上大部分金菇以抽真空的方式包裝,原因就是菇類不宜碰到水,有機會會使風味流失,也說不用擔心灰塵及農藥殘留問題,因金菇全程在溫室內種植,所以不會受影響。

至於怎樣選金菇,廖炯程有以下3個建議。

金菇選購3招

1. 外包袋完整,盡量不要失去真空狀態。
2. 菇帽越大越老,越老裂開越多,不宜選擇。
3. 金菇表面不能有黏黏稠稠的狀態。

菇帽越大越老,越老裂開越多,營養價值容易流失。(Facebook@Pei Syuan Li)

參考內容:廖炯程/台灣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