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宮牛黃丸功效|清心解毒急救昏迷4功效 服食5須知錯用中風加劇

撰文:楊子豐
出版:更新:

安宮牛黃丸功效甚廣,不少人視之為「救命」藥,也有說安宮牛黃丸可醫治中風,此說法其實並非全然正確,當中也有不少禁忌和副作用。到底服食時我們應注意什麼?

安宮牛黃丸是什麼?

安宮牛黃丸,早有兩百年以上歷史。在清代乾隆年間,北京瘟疫大流行,一位叫吳鞠通的溫病學家臨危受命,以11味藥材特製藥丸,救活了數十名病人。此藥方後來被廣泛生產,就是現在家傳戶曉的安宮牛黃丸。

安宮指的是安定王宮的意思。《黃帝內經》有云,「諸邪氣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中醫認為心臟在五臟六腑之中,地位就像宮中君主一樣。安宮牛黃丸其主要成分牛黃,主治人的心及肝膽之病。《本草經疏》:「牛為土畜,其性甘平,惟食百草,其精華凝結為黃,猶人身之有內丹也。故能解百毒而消痰熱,散心火而療驚癇,為世神物,諸藥莫及也。」中醫認為牛黃能進入心、肝,清熱消痰,治高熱神志昏迷,癲狂。

安宮牛黃丸早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網上圖片)

安宮牛黃丸成分是什麼?

安宮牛黃丸後被吳鞠通紀錄在《溫病條辨》,屬於中醫方劑的開竅劑,書中記載安宮牛黃丸主要成份有牛黃、犀角、鬱金、麝香、黃連、珍珠、黃芩、梔子、冰片、硃砂、雄黃,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後提煉成丸,外面再裹上金箔。每丸3克。

牛黃:能清心解毒,豁痰開竅;
犀角:清心、涼血解毒;
麝香:開竅醒神(讓神志蘇醒);
黃連、黃芩、梔子與雄黃合用:清熱豁痰
鬱金、冰片:氣味芳香,可去除臭味、通竅開閉
硃砂、珍珠、金箔:鎮心安神,混合蜂蜜可調整腸胃功能。

安宮牛黃丸的價值不菲,一般也要上千元以上一盒,亦有十丸裝售$2,880。

安宮牛黃丸 牛黃是什麼?

安宮牛黃丸的「牛黃」是指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也有用氂牛、野牛,或是人工黃牛膽石,將其曬至乾燥後製成藥。

由於犀牛屬中國一級保護動物,1993年後天然犀角已被禁止貿易和作藥物使用,所以此後生產的安宮牛黃丸以水牛角代替,以維持其藥性功效。

「牛黃」是指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網上圖片)

安宮牛黃丸4大功效|主治熱病預防缺血性中風

安宮牛黃丸中大部份藥材也屬性寒或性涼,在中醫角度,功效主治熱閉神昏(症狀:神志不清、口唇乾燥、想飲冷水、四肢無力)、熱邪內陷心包(病徵為身體灼熱、神志昏迷、手腳冰冷、舌頭活動不靈及舌色變深紅)、痰熱壅閉心竅(病徵為咳嗽、哮喘、失眠;心竅指心臟的孔穴)及預防缺血性中風

安宮牛黃丸急救中風: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昏迷作急救、缺血性中風、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症患者。

據一份研究顯示,一款抽走了雄黃、朱砂等較有毒性的安宮牛黃丸,對腦缺血損傷具一定保護作用,可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但不同品牌的安宮牛黃丸成分或略有不同,食用前應先諮詢中醫師。

缺血性中風:當腦部某部分的血液供應突然中斷、無法輸送氧氣及營養導致腦細胞及組織死亡令身體機能受到影響。

常見症狀:手足不靈、走路不穩、說話不清楚、短暫失明、複視及神智錯亂

安宮牛黃丸不宜急救中風:出血性中風「爆血管」

不過,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並不適合食安宮牛黃丸,因其幫助活血的藥效有機會加劇病情。出血性中風患者如無法止血,可能會導致腦水腫。

出血性中風:由於高血壓或腦血管疾病而導致腦血管破裂。

常見症狀:突然性的頭痛、噁心及嘔心、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徵狀如肢體癱瘓、痳痺、視野模糊、言語障礙及神經紊亂等、昏迷

安宮牛黃丸使用須知及禁忌

1 只能延長急救時間

安宮牛黃丸雖然確有救急之用,但只能延長急救時間約半小時(缺血性中風的黃金治療為4.5小時),如病人突然出現中風跡象,如身熱、舌紅、開始神志不清,正確做法應該先叫救護車,並及早送到醫院打溶血栓針。

2 判斷患者能否吞嚥

召喚救護車期間,須先判斷病人能否吞嚥東西,再決定應否讓他服用安宮牛黃丸。如無法吞嚥者,切勿勉強服用,以免增加病人生命危險,錯失急救機會。

3 非各種中風都適合

在中醫角度,安宮牛黃丸較適合「熱閉」的中風,症狀包括:突然昏迷、體熱苔黃、牙口緊閉、面赤氣粗、口眼歪斜。不過,中風有不同成因及嚴重性,若出現中風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4 安宮牛黃丸非保健品

廣東省中醫藥局提醒,安宮牛黃丸並非保健品,食用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5 服食過量傷肝腎

安宮牛黃丸含有朱砂及雄黃等有毒性的中藥材,不宜超量或持久服用,以免肝腎受損。服用時建議先將安宮牛黃丸弄碎,以溫水化開分次送服,每日服1丸。水溫建議在攝氏40至60度,以免水溫過高而釋出有毒物質。

安宮牛黃丸可預防缺血性中風。(GettyImages)

安宮牛黃丸不適合人士

1. 肝、腎功能不佳者
2. 體寒人士
3. 孕婦
4.「寒閉」中風人士不宜,症狀包括:身冷面青、身涼、苔白
5. 血壓低、蠶豆症患者不宜服用

參考:基督教那打素社康服務-服用安宮牛黃丸注意事項/廣東省中醫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