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新加坡 兩地中英雙語路
自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興起後,香港和新加坡就一直被視為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在教育語言方面,兩個城市都是實行中英語並重的政策,但發展的軌跡卻截然不同。
政治經濟與個人經歷 促使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新加坡1965年立國後,便推動以英語作為國家的行政語言,而非華語或馬拉語。這和李光耀的個人經歷可能有關,出生於英殖時代的他,最先接觸的語言是英語,18歲學認中文字,19歲日佔時期學日文,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律自然是全用英語,31歲創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後,為爭取華人選票才在讀寫基礎上學習聽說中文、福建話和客家話。
除個人經歷外,政治上,六十年代東南亞諸國對共產中國有極大戒心,以中文為國語等同自絕於強鄰;經濟上,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通曉英語有利商業發展;實際執行上,當時新加坡七成人口的華人,都是說福建話和不同方言,而非華語(即國語/普通話)的,推動華語比英語可能更費力。但李光耀並非一面倒擁抱英語和西方文化,相反,他非常欣賞中國傳統樸實、勤勞、服從權威等特質。當英語教育頗見成效,國家經濟穩步成長之際,新加坡在1979年推動「說華語運動」,希望華人減少使用方言和推廣華人的美德;在《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中,他表達對英語獨大的憂慮:
「我一直擔心新加坡人接受了以英文為主流的教育後,會成為『偽西方人』,誤以為英文至上,一切與英文俱來的東西都是優越的……我非常擔心老一代掙扎求存,艱苦奮鬥建立起來的新加坡,會毁在好逸惡勞的年輕人手中。」
「我的兩個兒子,顯和和顯揚在南洋學校完成幼稚園和小學教育,轉到公教中學繼續學習。在南洋小學和公教中學接受華文教育後,顯和和顯揚身上已經有了抵禦西方頹廢之風的力量。」
新加坡與香港 推動華語同樣遇挫折
李光耀用極大行政力量推動華語,在學校,華語成為華人子弟的第二教學語言,社會政策也相應配合,包括禁止電視以中國方言廣播,當時大受歡迎的香港電視劇集《倚天屠龍記》播放中途也要將廣東話配音成華語;1981年更曾要求華人姓名統一用中文拼音,類似的政策引起強烈不滿,例如父親姓「陳」,福建音原譯「Tan」,兒子卻要改姓「Chen」,那父子還是父子嗎?民間反對的力量,加上新一代在家都習慣用英語交談,令「說華語運動」在校的進展頗不理想,由1979年至今,華文教學經歷過六次檢討和修正,但大部分學生只能聽、說和讀中文,寫就應付不了。
相反,香港在英治時期,長久倚賴教會、各種慈善團體和私校辦學,到七十年代麥理浩大幅增加教育支出後情況才慢慢改變,1981年,公帑支持的中學生數目才首次超越私立中學;即使如此,但政府一直沒有強制學校使用哪一種教學語言,直至政權回歸後的教育改革,才實施中學母語教學和小學普通話教中文,但前者經過孫明揚「微調」後已變得面目全非,後者則仍屬「長遠目標」而未強制推行。
兩地學生雙語能力 各有千秋
比較香港和新加坡學生的雙語能力,相信是各有千秋,兩地都有10%至15%優秀的學生能充分掌握雙語,筆者曾任職出版社,有不少機會接觸老師和學生,相信香港學生的英語發音可能還稍勝一籌(李光耀在自傳中亦表示不滿新加坡音英語Singlish)。最近看到一位本地學校初中生以相當地道流暢的中英語拍攝的暑期作業短片,雙語的表達能力非常出色。
至於一般學生,年輕新加坡人已幾乎全用英語為母語,英文水準比香港好;但香港學生的中文聽說讀寫較平均地發展,新一代由小學開始學普通話,發音亦標準,算是勝過新加坡;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李光耀對新加坡人華語不佳的情況感到可惜。
最後,讀者可能有興趣知道李光耀對廣東話的評價,在回憶錄中他寫:
「它(福建話)不像香港的廣東話,(廣東話)水準很高……如果我們的福建話有的是香港廣東話的水準,也許任由它留下來是一個(第二語言)選擇,因為那是高水準的語言。」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