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李家超:將優先進行渠務強化工程 巡查高風險地方
特首李家超在今日(12日)行政會議舉行前,會見傳媒。上周的世紀暴雨後,本港天氣至今仍然不穩定,多區出現水浸及發生山泥傾瀉,當中港島大潭豪宅紅山半島所在的山坡,出現大面積冧山泥情況,3間獨立屋受到影響,更揭發多間獨立屋懷疑僭建,令市民關注部門執法。
李家超回應紅山半島山泥傾瀉,揭發多間獨立屋疑僭建及霸佔官地時,表明政府一定會執法。由兩方面做工作,必須先做斜坡穩固確保安全,否則會再有山泥傾瀉風險,危及其他屋宇,會立即做山坡勘察。另一方面針對違例個案,一定會執法處理及作檢控,也會追究因政府要做特別工程而導致的任何支出。
特首李家超指,上星期暴雨,政府全力進行善後工作,星期日政務司司長有舉行聯合記者會,善後工作積極進行。
昨日是暴雨後第一個上班日上學日,總體恢復正常,部份道路需要時間維修,要單線行車,但整體狀況符合預期,公共交通大致恢復。學校方面10間受到破壞,需要時間善後工作,昨天未能面授課堂,今天則仍有5間未能面授課堂。
昨日部份地區降雨100毫米 比黑雨標準高
至於昨天有地區短時間集中下雨,不屬於廣泛性,不是黑色暴雨標準,但其實昨日部份地區100毫米降雨比黑色暴雨標準高。李家超解釋或因為「同一個雨,集中落喺同一個地區」,故出現水浸。他又指部份垃圾或未來得及清理,所以造成水浸,強調會繼續清理,他認為應變隊伍要再靈活變通。他透露,政府正準備渠務強化工程,將在是次水浸重災區優先進行。
他指周日的記者會已經呼籲,以前經驗顯示惡劣天氣下有一定風險,市面仍有風險點,市民要提高警覺,政府會主動巡查高風險地方,又呼籲避免在樹下停留太久。李家超說,未來幾日都有雨,市民要提高警覺,渠務署會繼續檢查,降低各區水浸風險。過去120多個地點,現在是只有4個要處理,即薄扶林村、尖沙咀漆咸道南、大埔林村谷盆地及元朗新田石湖圍。
他感謝公務員、各單位、關愛隊應對世紀暴雨,政府有啟動政府動員機制,公務員分別到不同地區負責善後,基本都是文職,來自律政司、統計處、公務員事務局、勞工處等。
▼翠坪邨水浸情況▼
民政總署設櫃枱 有損失漁農戶可申請援助
民政事務總署會在18個民政處諮詢中心及27個鄉事委員會設立櫃枱,為因為蘇拉或者暴雨申請善團的緊急援助基金,超過45個櫃枱在今早投入服務,會動員協助櫃枱。有損失的農戶、養魚戶及漁民,都可以向漁護署申請緊急救援基金。
李家超說,政府預警、應對、善後工作都會總結經驗。初步認為善後方面,各部門有爭分奪秒達到效果。預警方面,先進科技有限制,發放信息時間、內容有限制,但會檢視提高安全係數,讓市民掌握更多細節資訊,會認真檢視。
他提醒,未來局部地區有大雨及雷暴,要多留意天文台信息,將影響減到最低,讓香港回到正常。
▼將軍澳馬游塘路馬遊塘村尚賢花園村屋外牆倒塌 ▼
「需要檢控嘅會檢控、需要清拆嘅會清拆」
提到紅山半島山泥傾瀉後揭發有獨立屋僭建,甚至霸佔官地,李家超表示政府必定會執法和檢控,現正進行確保斜坡穩固工作,若因僭建而道致有政府工程費用,必定會向業主追索。
李家超指,紅山半島一事代表有關屋宇的樓宇風險明顯,重申會按照法律,「需要檢控嘅會檢控、需要清拆嘅會清拆」。
提到「全政府動員」,李家超指世紀大雨後有近萬名公務員候命,但不同工作所需要的經驗和知識不一樣,一般的文職人員非應急隊伍,主要參與前線工作,如清理道路、送住戶回家、登記資料等。他又指,不同中心有不同申請援助服務,亦會增加人手,期望可加快處理時間。
▼紅山半島山泥傾瀉▼
未能預測雨量 需要方法讓市民知道更多資訊
被問及香港是否準備好面對惡劣天氣,李家超指政府反應及善後已經做到,但預警方面難以預測降雨量,仍然需要其他方法讓市民知道更多資訊,亦需要科學數據知道暴雨在何處降下。他指政府要研究提升預警系統,預警系統可以做到更好,已要求政府去做及認真對待。
他說,過去都已經持續提升政府對緊急事件的反應,例如有演習,但強調長遠都要檢視以應對惡劣天氣。但是他指無論如何練習,面對惡劣天氣都有機會有挑戰性,並指香港市面基本上恢復正常。
至於夜經濟如何宣傳,有多少經濟效益,李家超指要繼續正常生活,又指經濟活動很重要,政府會繼續做好,並會適時公布。
至於如何提升日間經濟,李家超指業界常反映人手不足,某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復蘇,認為推動經濟發展,除政府推動外,也須靠業界共同努力,強調倘業界有好方法,政府必定願意配合。
另外,李家超宣布明日起一連兩日舉辦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疫情後第一次全實體舉行,有6,000人來自不同國家人士登記參加,代表團多達100個,簽署備忘錄約20份,數字充份證明國際對香港重返舞台充滿信心。
他指要把握機會展示宣傳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及節點角色,尤其中東市場。他指中東有多元商機,本次首次有「中東專場」,首次有「金融篇章」,首次有「青年專章」有150位青年參加。他指香港青年大使有機會參加,向來賓介紹商務項目。
他鼓勵傳媒多報道,讓市民認識「一帶一路」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