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美國限制投資或非香港創科最大阻礙 主動出擊推動發展

撰文:鄭寶生 馮子健 文睿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昨日(9日)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對中國晶片等3大領域敏感技術進行投資。

香港政府大力發展創科,而美國的禁令涉及中港澳三地,對香港創科發展有否重大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人才、資金和政策來評估。

人才無虞 華裔科學家紛回流

香港大專院校每年培育大量人才,不少專家都是世界頂尖。新冠疫情期間經常出現在疫區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就是傳染病學權威專家。而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的稱譽,去年更入圍諾貝爾醫學獎。

至於外地來港人才,不單止沒有因中美關係轉差而減少,更因為在美華裔回流而更加充實。當中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B)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教授馬毅,今年加入港大出任數據科學研究院院長。馬毅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學位,研究包括電腦視覺、高維數據分析等,發表超過160篇學術論文。他曾表示會在港大招聘30名新教師,專注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

中大方面,信息工程學系教授林曉俊,本身是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研究重點是機器學習和網絡的基礎問題,涉及範圍包括智能電網等。

去年9月,《華爾街日報》報道指,按照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數據,2021年有超過1,400名在美國受訓練的中國籍科學家,放下美國崗位到中國發展,按年增加了22%。最多的是數學與物理科學家,共639人,生命科學的科學家有478人,工程學與電腦科學家是298人。

政府推出的「搶人才」計劃亦有幫助。特首李家超透露,截至6月底各項「搶人才」計劃已經有超過10萬宗申請,比原先的每年3.5萬人目標超出近兩倍。

黃錦輝認為華裔科學家來港有助科研發展,但美國政府投資禁令,可能影響學術交流。(資料圖片)

黃錦輝指人才回流有利 但科研交流或受影響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立法會議員黃錦輝,亦認同美籍華裔科學家科研能力極佳,指政治形勢影響下,不少人選擇回流,而香港是他們的一個好落腳點,相信有助帶動香港和國家科研自主發展。

不過,黃錦輝亦擔心大學之間的科研交流受到影響。他指本港大學團隊與美國部份大學有科研合作,倘美國大學有獲取美國基金資助,當命令實施後,美國大學則要向投資者和政府通報,屆時或會影響大學間的合作。

邱達根憂慮基金業界避免觸犯禁令而不再投資中國企業,批評禁令「濫殺無辜」。(資料圖片/石恩彤攝)

不單影響美國資金 本地基金亦避免投資

創科研究需要大量資金,亦是美國禁令的重點。美國及盟友的投資銀行、基金以及公司或個人投資者,在禁令下都不會在港投資量子、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產業。至於本地私募基金,由於不少擁美國投資者或合作方,亦很可能避免投資上述行業。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邱達根亦認為,大部份美國資金通過基金投資,而香港大部份基金有美國資本投入,故今次禁令對基金有影響。他說,科技公司很多都有人工智能研究,部份基金或避免牽涉至禁令範圍,就選擇不投入資金到中國企業,形容禁令會「濫殺無辜」。

邱達根:內地基金準備投入 倡港府主動招攬

對此,邱指出內地有很多基金有充足準備,可以投入創科企業,反觀香港大部份基金有美國資金基礎,香港企業或需要募集新資本。他指香港基金有不少高端人才,擔心基金業界出現人手流失。

至於基金投資減少的應對策略,邱達根認為香港部署不足,政府需要加強政策介入,主動出擊招攬基金及企業來港。

科企商湯戰略顧問、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就認為,禁令生效後,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半導體等科企較難取得美國投資。不過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表示,自從美方宣布制裁港府官員後,美企便減少對港企投資,故相信該行政命令不會對港有大影響。

對於研發資金,黃錦輝強調香港科企的合作伙伴不再只來自美國,更有來自中東、內地的團隊,加上特首李家超近來積極外訪東盟國家「搭路」,相信不難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他又指香港的融資平台十分吸引,科企可選擇與中東或俄羅斯等國家的基金合作。

孫東正與內地商討「數據過河」的法規,讓香港創科企業可應用更多內地基礎數據。(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科研關鍵在於基礎數據 「數據過河」已有進展

第三項是香港創科政策。香港已有人才,欠的是龐大的基礎數據。而內地部份科技已有實地測試,擁有不少基礎數據,如香港創科企業能申請取用,將對科研有莫大幫助。

其實「數據過河」這方面,香港政府已經着手處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6月代表特區政府,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簽署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孫東表示,該備忘錄有助內地數據有序、安全的流動到香港。

孫東解釋,內地有嚴格的數據出境管理條例,而數據分為敏感和非敏感兩類,《備忘錄》就是要令敏感的、重要的數據有序、安全的通道流動到香港。

由此可見,美國今次的投資禁令,對於香港創科企業的資金來源確有影響,但並非不可解決。而中美角色之下華裔科學家來港工作,更是有利本港創科發展,只要「數據過河」等政策落實,香港科研發展的條件只會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