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廢水香港如何監察? 天文台、漁護署將有分工
日本政府計劃於2023年春季或夏季起,將12年前福島核災的逾百萬噸污水處理後排入大海。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稱,港府自80年代已有監測輻射,而「311」核意外後,天文台當時雖監測到核塵埃,但數量甚微,輻射比天然的本底輻射更低,影響微乎其微。梁榮武初步估計,排放處理過後的核廢水,對香港直接影響應較「311」核意外小。不過,他指需等日本排放核廢水,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獨立結果後,才有足夠的科學數據作出中肯的判斷。
陳凱欣認為應強硬手段禁止入口
立法會事務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則指,雖然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稱已經成立跨部門小組密切留意情況,但局方未有交代如何監測。她引述專家意見指,核廢水流入大海後,美國西岸會先受到影響,陳又稱持續分開30年倒入大海,認為始終會影響香港水域。
至於管制措施,陳凱欣指出「311」核意外後,港府曾禁止日本多個縣的食品進口至香港,認為本次應採取強硬手段禁止入口。她又稱,如港府每日公布測試結果會牽涉大量公帑,更有可能未能全面堵截,例如抽樣未能驗出有問題的食品,容易對市民造成身體傷害。
至於是否要禁止美國西岸食品入口,陳凱欣稱入口食品都要密切監察,但認為要評估影響範圍、傾倒核廢水容量,再評估禁止何處出產的食品。
天文台加強監測香港水域 漁護署加強監測漁產品
環境及生態局回覆稱,因應日本的排放計劃,天文台會加強本港水域的相關監測工作,漁護署亦會加強漁產品輻射水平監測工作,包括從魚類統營處批銷的捕撈漁產品抽取樣本進行輻射水平測試。
此外,局方指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立的技術工作組,仍在審視排放計劃是否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標準,以及會否對人體健康和海洋生態產生不利影響,而海水的飄散情況亦是工作組會考慮的因素。當局承諾會與日本當局保持溝通,跟進廢水排放計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