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將缺逾5萬人 顏汶羽倡聘學員於工地培訓 及早儲經驗

撰文:文睿
出版:更新:

建造業議會(議會)今日(8日)發表最新《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預計未來香港的建造總工程量將達至每年超過3,000億元水平,不過香港建造業人力短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提出三項政策,包括優化「先聘請、後培訓」模式,以增加建製業人力供應。

而發展局發言人表示,當局正與業界攜手推行香港建造業推廣計劃,推廣行業的專業形象、發展機會和對社會建設的貢獻。

顏汶羽。(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工程量龐大 人力短缺持續惡化

議會今日發表最新的《建造業人力預測》,預計未來香港建造業的總工程量(包括公、私營工程量)將達至每年超過3,000億元水平。按此工程量預測,議會預計建造業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工友層面的供求差異在2023年為約5至15%,而在2027年為約15至20%。當中技術工人的供求差異由2023年約1萬人上升至2027年約4萬人。工地技術人員及監督人員的供求差異由2023年約3,500人上升至2027年約8,500人,而專業人員的供求差異由2023年約4,000人上升至2027年約6,500人,即建造業整體勞動力差異將高達5.5萬人。

顏汶羽表示,對建造業人力短缺情況感到「極度憂慮」。他指,未來香港大型基建陸續「上馬」,建造業則出現勞動力老化,斷層問題日趨嚴重,擔心若情況持續,不但增加業界的建築與經營成本,變相令工程造價增加,更隨時引致行業集體工程延誤,甚至會造成社會耗損,影響本港整體的生產力、拖慢香港發展。

本港建造業欠缺工人情況持續惡化。(資料圖片)

他促請政府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該行業的人力供應,包括優化「先聘請、後培訓」模式,聘請學員在工地接受培訓,使他們能盡早獲取工地經驗;引入「新人入行」與「推薦入行」獎金等措施,吸納與鼓勵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人士投身行業;設立社區招募站或舉辦招募日,吸引及鼓勵更多青年人、失業人士、轉職人士投身建造業,為業界吸納新血。

顏汶羽:先確保本地就業 後考慮輸入外勞

而外界常提出以輸入外勞緩解本地勞動力不足的建議,顏汶羽認為政府可在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的前提下,探討放寛建造業輸入外勞的機制,包括精簡申請程序、縮減審批時間,以確保行業有充足的人手供應,並做好相關解說工作。

工聯會提出取消培訓限額,讓更多有意入行人士參與。(周皓宜攝)

黃國要求取消培訓限額 吸納更多人入行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稱,本港勞動市場普遍出現工作辛苦但工資低的情況,政府應創造優質就業機會,加強建造業人力資源規劃,讓打工仔得以向上流動。他認為政府要切實解決建造業職業安全問題,並加強培訓,例如取消培訓限額,讓所有有意入行的人士也能接受培訓,以及採用先聘用後培訓的做法。

發展局:料本年中前交代人手策略評估

發展局則表示,會參考預測的數據,評估如何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善用本地人力資源、加強培訓和因應需要引入非本地資源等各項措施加強人力供應,以及利用提升生產力的措施減低人力需求。局方的目標是在今年年中或之前交代評估,並為應對建造業人手需求提出整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