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34場諮詢會「超額完成」 一安排不及往年
距離特首李家超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尚餘一星期。李家超早前在社交網表示感謝市民的意見,已經一一考慮。根據政府提供數字,本年諮詢期間一共舉行34場諮詢會,這比起政府原先計劃的為多。
然而形式方面,今年政府未有向民主派收集意見,亦未見像過去般透過隨機抽樣、讓所有市民都有機會直接向特首表達意見的活動,可能影響諮詢的成效。有公關專家認為,這實際上不一定影響吸收公眾意見的能力,但不利於拉近與市民的距離。
原定舉行30場 數量「超額完成」
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期於7月25日展開,當時政府新聞稿指出:「政府將舉辦約30場諮詢會,聽取立法會議員、不同界別代表和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李家超和管治團隊亦會到社區探訪市民和不同界別代表,以多元渠道吸納意見。」
施政報告組最新回覆《香港01》查詢指,就2022年《施政報告》,政府共舉辦了34場諮詢會,其中25場由行政長官主持,包括兩場地區諮詢會。「出席諮詢會人士來自不同經濟和專業界別例如金融、創科、文藝創意、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航運物流、航空、地產建造、貿易、旅遊、中小企、商會等,也有來自社會界別,例如教育、房屋、醫療、社福、勞工、環保、鄉事、地區組織等,亦涵蓋不同群組,例如青年團體、公務員團體、立法會議員等。」
此外,兩場地區諮詢會邀請了全港18區的地區代表,「他們來自不同背景,有基層、中產、退休人士、青年、學生和少數族裔人士等,有廣泛代表性。兩場地區諮詢會均由香港電台製作及透過網上及港台電視作現場直播。每場均由行政長官聯同12位司局級官員親自參與,他們與出席的地區代表交流和聽取他們多元的意見,讓政府更好掌握地區的關注和對《施政報告》的期望。」另外,截至10月10日,政府收到6,900份建議書。
地區諮詢會參與者階層多元 惟政治背景類近
由於政府諮詢會未必場場公開,可能僅與某特定界別代表會面,必須以官方數字作準。而綜觀整個諮詢期,較為開放的活動有兩個,分別是8月20日及27日,在荃灣和鴨脷洲舉行的兩場地區諮詢會。另外,李家超於7月30日親身落區,到深水埗與街坊見面聽取意見,不過官方未有言明這是否計入「諮詢會」中,暫且不表。
其中在荃灣的一場諮詢會,現場出席者大多數是地區組織代表,發言內容絕大多數親建制,民主派背景的區議員或區議會主席都反映未有獲邀。至於在鴨脷洲的諮詢會,據主持人介紹,出席的百多名市民同樣「大部份都是地區組織的代表」。換言之兩次諮詢會,參與者都不是隨機抽樣選出,而是有一定的地區組織「接頭」。眾所周知,地區組織一向是建制派天下,尤其近兩年政治環境變化,舊有公民社會消聲匿跡,透過地區組織很難找到與政府不同政見人士。
相對之下,去年《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分別於8月22日和9月12日,於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出席公眾諮詢會。兩場活動各有一百多人參與,一部份是透過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以隨機抽樣方式選出,一部份是透過全港十八區民政事務處提名邀請參加。亦即有一部份出席名額,可開放予其他無組織背景的市民參與。雖然在客觀結果上,去年諮詢會參與者亦沒有甚麼「出格」言論,但至少在數字上有機會找到政見不同者,予公眾觀感亦有明顯不同。
袁海文:不見重視民主派意見
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表示,整個諮詢期間政府完全沒有向民主黨收集意見,坦言「看不到任何重視」。他指政府有數十場諮詢會,要做主動很容易,「可以透過地區民政專員邀請,或者至少問個意見,但完全沒有,令人感到(政府)對民主派的意見沒有任何重視、或者覺得值得要聽聽的地方,亦明顯不再重視有民主派的區議會。」但他強調無論結果如何,作為政黨一定會繼續為市民發聲。
曾任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政治助理的公共事務顧問羅永聰表示,諮詢會本身充其量是一個「儀式」,有公開予所有市民參與不代表會聆聽意見,沒有公開亦不見得不會聆聽,只不過活動愈開放,愈能拉近和市民的距離:「『儀式感』都很重要,令市民覺得報告關自己的事。當然最理想是報告內容本身回應到他們的訴求,但如果不行,至少維繫到儀式,讓人感覺到自己和政府有所連繫,觀感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