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地區康健中心應強化精神健康服務 優化機制識別早期病人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在《01開講》撰文,指出精神健康是地區康健中心不可或缺的拼圖,政府應該加強對精神健康的重視,將之納入康健中心的正規服務範圍,並優化相關的轉介、公私營合作等機制。

上屆政府設立多間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基層醫療服務。(資料圖片)

現時地區康健中心服務大多側重生理健康層面

文章指出,上屆政府在任期完結前終於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框架,進一步確認建立以地區為本、家庭為重的基層醫療系統的發展方向,適逢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遞交工作報告,當中不少的建議都與基層醫療服務息息相關。黃元山認為,面對日益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地區康健中心要也應發揮地區樞紐的角色,為發展基層醫療層面的精神服務提供支援。

文章又提到,目前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範疇大多側重於生理健康層面,如物理治療、中醫等;現時地區康健中心雖然提供精神健康諮詢及評估服務,但中心內只有少數提供基本精神健康諮詢的職員,地區服務網絡內亦未有涵蓋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但誠如世界衞生組織所提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政府在重視一般醫療需要的同時,亦不可忽略市民在精神健康上的支援。

就以上問題,文章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推廣並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從而增加市民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社區的基層醫療精神健康服務可以針對一些較輕微症狀,如焦慮及抑鬱等,提供早期干預治療,以及時幫助初期或潛在的患者,因此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服務整合的角色,應考慮將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納入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以豐富市民在基層醫療層面上的選擇。

此外,文章建議政府需要完善地區康健中心的轉介機制,參考目前公立醫院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之間的轉介協定,為地區康健中心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量身制訂相類似的協定,訂明病人資料互通的原則,透過標準化評估以促進互相轉介,幫助病人獲得最需要的服務;政府亦應發展公私營協作模式,安排情況穩定的病人在社區接受私家普通科醫生的護理服務。

黃元山在《開講》文章全文:精神健康是地區康健中心不可或缺的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