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外地醫生︱議員轟限英語課程排斥內地 註冊委反駁:依法辦事
立法會去年底通過修例引入外地醫生,政府其後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負責制訂認可醫學資格課程名單,位列名單上的醫科畢業生才符合資格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工作。名單上至今共有50項醫學資格,內地只有上海復旦大學「上榜」,而獲認可的「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只限海外公民報讀,惹來建制陣營抨擊。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今日(21日)舉行特別會議,多名議員圍攻「特別註冊委員會」,質疑只承認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的課程,是排除内地知名院校。「特別註冊委員會」主席鄧惠瓊解釋,委員會只是「依法辦事」,根據立法會通過的法例,只能建議「可與任何本地大學頒授醫學資格比擬」的醫學資格,而法律上列明「可比擬」項目包括授課語言。她強調,委員會沒特定立場,也沒排除任何國際上有水準的醫學院。
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及香港大學醫學院署理院長劉澤星,都表示英語是香港兩所醫學院主要授課語言,包括上課、考試、發表文章及學習書寫病歷;只有在學習與病人溝通上,才會運用到中文。而根據《醫生註冊條例》,授課語言是「特別註冊委員會」評審非本地醫學課程的一項準則,需要與本地醫學院相若。
林哲玄:稱本地醫科只用英語「揜住良心」
不過,民建聯梁熙則指,法律沒寫明必須以英語教學,批評「教學語言」條件是僭建「護城河」,保護本地醫學界利益,令內地醫科生無法透過計劃來港執業。本身是外科醫生的醫學界議員林哲玄指,香港醫科實際上是多語教學,舉例醫學名詞有許多是拉丁文,而在教授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則多用中文,認為有人稱香港醫科只用英語教授「係咪有啲揜住良心」?
結論「英文only」 預告另有10課程獲認可
鄧惠瓊強調「特別註冊委員會」依法例工作,委員會法律顧問給予的意見是必須跟足《醫生註冊條例》14F内所有條文要求,對於條文中對授課語言的要求,委員會已在六月的會議上詳細討論,會後得出信息是「英文only」(只限英文),因此委員會是「依法辦事」。她又解釋整個評審過程,由委員會主動搜集資料、再檢視院校課程是否符合條件,並非由院校提交申請,有些國際排名高的醫學院未進入名單,只是因為資料尚未完整。
她透露,將有十個學位課程接近可以公布納入名單,而委員會正搜集約近40所院校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