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販運人口報告︱港連續3年納入第二級監察名單 政府批偏頗不公

撰文:廖珮言
出版:更新:

香港連續三年被美國國務院發表的《販運人口報告》列為第二級別監察名單,報告批評港府沒就全面打擊販運人口進取立法工作,而整體打擊販運人口的工作沒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報告舉例指,港府沒詳細披露被起訴或定罪的涉嫌販賣人口人士數目,又指港府雖就販運指標審查過數千弱勢人士,但當中只發現一名受害人,較過往比例為低。
政府今日(20日)發聲明強烈反對,指報告偏頗及評估不公平。發言人反駁指,在緊密的審核工作下,只有少數人被識別為販運人口受害人,證明了販運人口在香港從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政府表示,香港在報告中被評為第二級別監察名單是不公和欠缺實據支持,即使過去兩年面對疫情,香港依然堅持打擊販運人口,並在執法方面保持警惕。發言人指,香港一直積極主動和全方位打擊販運人口活動,2018年已成立高層次的「打擊販運人口及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督導委員會」,並制定《行動計劃》,涵蓋受害人識別、調查、執法、檢控、保護和支援、預防,以及與不同持份者合作,所有措施在2019年年底全面落實。

初步識別機制的範圍涵蓋所有警方、入境處、海關和勞工處接觸到、而較可能涉及販運人口風險的人士,包括非法入境者、性工作者、非法勞工、外傭及輸入勞工。執法部門也在調查和執法方面保持警惕,舉例去年進行了60次掃黃行動,較前年增加46%,共278人被拘捕。同年,共26名外傭僱主因涉嫌協助及教唆外傭違反逗留條件而被檢控,另有20名僱主因其他不同罪行,如普通襲擊、而被檢控。

發言人反駁「缺乏單一販運人口法例」的批評,指香港現行法律架構有超過50條針對各種販運人口行為的法律條文,已提供一套全面保障,與其他司法管轄區相比並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