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固化劍指富人?林健鋒:商界願分享成果 勞工界促資源再分配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社會大眾一般談「社會復和」時,除政治層面的矛盾,經濟民生也是一個重要的面向。其中香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常見的階層矛盾如勞資問題、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長久以來都是社會矛盾主軸。
其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一來港發表重要講話時,於「四個希望」中提到香港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以及「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外界猜測是否過去一段時間內,自由市場無法確保市民大眾有所獲益,已引起中央領導人的關注。
不過兩位商界背景的資深立法會議員及行政會議成員,接受《香港01》專訪時則為商界呼冤。其中經民聯林健鋒指出,商界向來十分願意回饋社會,疫情之下大家都過得不容易,不能單方面強調勞工一方的苦況,未來商界也需要「說好故事」,向公眾展現這一點。
新政府上任——社會重新出發系列之三

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七一講話中,曾提到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籬」。(資料圖片)

林:商界向來樂意分享成果

「其實大家想得太多,經濟民生這回事,都是息息相關的,(商界)與普羅大眾也不一定對立。」一提市民與商界之間的利益矛盾,林健鋒即有以上表態。他以房屋為例,以往香港缺乏可發展土地,日後則有北部都會區,而未規劃好之前想臨時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環境,地產商也十分樂意撥地協助設立過渡性房屋。

林健鋒指出,習主席也希望香港繼續維持「一國兩制」下的資本主義制度,作為香港的優勢之一。他解釋:「工商界的角色很簡單,我們創造就業,和普羅市民大家要互諒互讓,才有和諧社會。商界賺到錢後,一樣會和大家分享成果。疫情期間商界撥地建方艙醫院,完全沒有收過錢;我們(香港)也捐過很多物資、斥資辦抽獎鼓勵接種疫苗、為學生設立獎學金。」

此外,林健鋒提到在疫情下無論是市民、商界也過得很艱難,社會亦不能只提一方面的苦況。「有些行業『清零』3年,『連底褲都要當埋』一直等不到復甦的一天,這些辛酸事,真的比較少人提起。」他認為未來要破解民生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找出新的官、商、民合作模式,「做大個餅」,將成果與民共享,未來商界也要「說好故事」,向大眾解釋這些情況。

林健鋒提醒,「利益」這回事也有多個不同層面,不能簡單歸結為「有錢人」,舉例指:「公營醫療系統不夠醫生,但過去醫委會有道牆,不願意吸納海外醫生,那又是否算『既得利益』呢?」因此社會在指出問題時,不應只流於指摘,應該全面地審視問題癥結。

經民聯林健鋒。(林劍攝)

張宇人:工人隨時「惡」過老闆

自由黨黨魁、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近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最低工資檢討、標準工時等問題,與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針鋒相對。他向筆者表示,不認為習近平提到「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是一場「零和遊戲」,亦不覺得要所謂保障勞工權益,就一定要犧牲商界利益,彼此的關係實際上是「唇齒相依」,尤其香港有數十萬計的中小企,疫情下大家的生活都不會好過。

張宇人指出,相信習近平也同意香港要保持優良的營商環境,但個人認為香港過去數十年營商環境每況愈下,因為現時「租金貴,人工超昂貴」。他舉例指,勞工界往往提出「工人欠缺議價能力」的看法是錯的:「分分鐘,工人比老闆還要『惡』,像我所在的飲食界,有些崗位長年都請不到人,競爭對手時薪高我們一截,我們給不出來,員工就辭職,你覺得我們能話事嗎?我平時的議會工作,也不是我張宇人一個人的功勞,是我議辦的職員替我準備得妥妥當當,要是他們都不幹了,我一定更慘。」是以他質疑「勞資權力從來不對等」的說法。

曾被電台主持「設局」 批有人刻意挑起矛盾

他指,經濟民生問題背後的成因相當複雜,不能簡單地將問題歸納到商界身上,舉例指現時樓價貴,主因從來不是所謂「高地價政策」,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建築工作難請人,大幅推高人工,連帶建築成本上升,但一談輸入外勞又會有人強烈反對;在職貧窮問題,一定程度又與住屋環境和城市規劃有關。「要抹黑、扣帽子很容易的,但問題沒那麼簡單,有得選擇的話,我也想同李嘉誠分身家啊,但社會是否這樣就沒有貧富懸殊了?當然不是吧。」

張宇人表明:「我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整個香港利益之上,我也沒這個本事。」他又指,向來都希望社會和和諧諧,不要那麼多爭拗,但總是有人愛挑起矛盾,憶述大約15年前社會討論最低工資時,曾被一名電台主持人問到「頭先嗰餐食乜」,當時他回答「32元茶記餐」,但對方似乎對這個答案有所質疑,隨即明白該主持人是借他一頓飯的價錢,去對比「張宇人一餐飯等於基層勞工XX個鐘人工」,強化社會上對商界的刻板印象。他指在現時本地和國際形勢下,全世界都與中國對着幹,香港人活在當下,更加需要團結。

吳秋北:政府過往偏重工商界 少從勞工立場思考問題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表示,「利益固化」是泛指一些社會上阻礙改革、少數人壟斷特定板塊利益的現象,相信不是刻意針對什麼階層。不過他認為,香港一直以來的社會環境,都是不利勞工權益的改進,其中一個問題是政府過去偏重工商界,例如勞顧會一談到增加勞工法例的保障時,政府會當面向所有人表示「這樣會影響香港的營商環境和競爭力」。

他認為首先這顯示政府不懂站在勞工的立場看問題:「勞工從來都是缺少保護的一群,自我保障權益的能力不高、談判籌碼不多,天生就是處於不平衡狀態,政府角色就是要令雙方平行一點,要稍稍幫勞工,而不是連官員都偏幫商界;再者,他亦認為「保障勞工損害競爭力」是個落後觀念,指有不少國家或地區,勞工保障制度完善後反而有利社會穩定、員工生產力提升、吸引更多外地人才為該地區服務。

對於張宇人指出「工人隨時惡過老闆」的說法,吳秋北回應指這只是透過語言修飾掩蓋問題:「如果你覺得老闆那麼慘,不如交換位置,你做工人,原本的下屬做老闆。」

吳秋北強調,過往反對派總是愛激化社會矛盾,但這既是出於自利,也無助解決紛爭,現時處於「愛國者治港」的新形勢下,工聯會重視的是「共建共榮共享共贏」,不搞對抗式政治,希望和社會上所有群體,包括商界,以互相包容、同舟共濟的心態,透過講道理共同解決一些利益上的矛盾,做到習主席所指的「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林振昇:政府須拿出承擔做好資源再分配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則指,商界之中也有一部份是中小企,他們也可能是大企業壟斷的受害者,因此「利益固化」不能一概而論是指商界。他指出,中小企亦需要面臨經營成本、疫情等的困難,但當經營成本問題難以解決時,受害的往往是前線員工。

他又指,過往經常有人形容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基石就是「積極不干預」,但事實上七、八十年代香港發展得最快的時期,港英政府做了很多投入市場的民生政策,如興建公屋、建設鐵路、九年免費教育等。因此,他希望未來政府更有承擔,做好資源再分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