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拆解林鄭未能連任「死因」 除了修例抗疫還有一因素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放棄連任,可說是意料之內,林鄭月娥解釋是「家庭理由」,早已向中央表達不連任的意向,但政圈普遍認為,中央的考慮以及林鄭任內的施政表現,乃最重要的因素。
林鄭月娥帶領香港近5年,香港經歷修例風波,社會撕裂嚴重,特區政府陷入前所未見的管治危機,之後的民生政策、疫情防控也無法做到市民所預期成績。縱然不可能將所有錯誤歸咎到單一個人身上,但作為特區之首,負上政治責任離場亦是正常做法。
有學者認為,林鄭不能連任,不能簡單歸因於修例風波或疫情,問題核心是林鄭施政表現既無法得到中央認可,同時也得不到香港市民和政界人士支持,無法連任是正常事。
修例風波嚴重衝擊特區管治
林鄭月娥任內最大爭議事件,非2019年修例風波莫屬。因應台灣殺人案,林鄭與時任保安局長李家超推動《逃犯條例》修訂,結果民意巨大反彈,觸發大規模遊行示威,政府起初仍堅決去馬,但之後警方與示威者衝擊愈演愈烈,包括7.1衝擊立法會事件後、理大事件等,政府一直處於癱瘓狀態,無力處理各項爭議,結果香港經年累月的政治矛盾一次過引爆。
最終亂局由中央直接使出「霹靂手段」,制定《港區國安法》並直接頒布在港實施,暴力示威衝突才告停止,反對派力量其後亦被一舉掃平,但香港社會已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對內,香港社會「黃藍」進一步撕裂,黃營固然在政界再無立足之地,但民間矛盾有增無減,不同政見之間各種各樣「你死我活式」辱罵、抹黑敵對陣營的言論仍然充斥網上。修例風波導致香港社會進一步撕裂,青年移民情況加劇,與林鄭當初競選口號「同行」、「We Connect」形成強烈對比。
在國家層面,中央政府解決香港政治問題時,國際上亦有人打「香港牌」。2019年時值中美貿易磨擦,香港局勢成為美國介入香港事務的口實,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直接表明香港是貿易談判的因素之一。在《國安法》訂立後,多個民主派團體、媒體相繼解散,又再成為外國政府攻擊香港的口實。
▼4月3日 觀塘彩福邨彩樂樓圍封檢測▼
第五波抗疫失當成致命傷
民生工作方面,住房、貧富懸殊等深層次問題仍然嚴重,例如公屋輪候時間達到6年,遠離「三年上樓」目標;最新貧窮人口達165.3萬續創新高,貧窮率達23.6%。不過,林鄭月娥任內亦有兌現選舉承租,例如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方案、引入兩級制利得稅,又把免費乘車優惠降至60歲等。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政府施政阻力大減,理應更有條件做到良政善治,但第五波抗疫失當,可說是林鄭未能連任的關鍵。在短短三個多月之間,香港確診個案由一萬多宗急增至破百萬宗,死亡數字超過8千,高峰期日增近300宗死亡個案。一幕幕以往難以想像的情景,近月相繼出現在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癱瘓,醫院迫爆,確診病人要冒寒冬在醫院外度宿;政府資訊發放混亂,市民因恐慌情緒搶購日用品;死者遺體未及處理,病人在病房與遺體「共存」;抗疫策略「兩頭唔到岸」,病毒未清零經濟民生先清零。
有政界人士私下表示,自去年起收到的風聲是,於第五波疫情前林鄭連任機會仍是「五五開」,甚至可能稍為秤先。不過第五波疫情下的種種亂象,相信無論是港人還是北京,都對政府的表現相當失望,林鄭作為第一責任人,未能連任才是正常事。
劉兆佳:林鄭應對修例、疫情力有不逮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林鄭月娥不尋求連任是明智之舉,雖然她勤力、用功,但過去5年應對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兩大危機,始終力有不逮、應對不足,令中央要主動出手協助。
劉兆佳指,本港國際聲譽已經受影響、市民在經濟民生付出沉重代價,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受到很大挫折,如果林鄭月娥尋求連任,恐怕引起社會很多反對聲音,亦難以獲得中央充分信任和支持。
蔡子強:無論北京還是港人角度 林鄭皆不合格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北京對林鄭的不滿始於修例風波,最終要勞煩北京出手,一定程度顯示她穩定不到香港局面;而北京下重手解決危機,也導致國際社會的批評。林鄭本人民望徘徊在二、三十分的低位,大批市民爭相移民離港,因此無論從中央還是港人角度,相信林鄭月娥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特首。
他又指,林鄭與建制派關係破裂,後者對林鄭不滿已溢於言表,形容林鄭在性格上有一定缺憾:「說起話來得罪人多,稱呼人少,例如叫建制派去『反思』,這些用詞會激起很多意氣之爭」,認為林鄭既無民望,又無法得到北京賞識。
蔡子強相信第五波新冠疫情處理失當,是壓垮了林鄭連任的最後一根稻草,因國家領導人亦表明香港政府有防疫工作「主體責任」,已有相當的問責意味。他指在國內其他地方,官員如處理疫情不當要即時下台,香港由於情況有所不同,林鄭可做到任期尾聲,比較起來已算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