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民主思路4人擬參選 闡第三路線:法治偏建制 民主偏泛民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立法會選舉今年12月19日舉行,於新選舉制度下,基於傳統民主派首度缺席,非建制板塊將會大重組。其中,由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牽頭的智庫民主思路,4名成員姚潔凝、麥慶歡、黃穎灝、陳進雄正積極考慮參選。
4人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明,民主思路所倡議的「第三路線」並不等同「中間派」,在政治議題上會有明確立場,總體而言是:「法治和國家安全就站在建制派一方,民主和核心價值就站在民主派一方」,在穩定社會的前提下為日後民主普選製造有利條件。他們認為,2019年社會動亂期間,香港局勢發展到一個極端,鐘擺效應之下社會需時調整,希望提供「一國兩制」下通向民主的一條活路:「明明就有一道門在旁邊,為何總要衝向前面那堵牆呢?」
他們承認在知名度、資源上均需多加努力,但相信務實的政策研究在未來香港大有可為,亦期望以一個「doer」(做事者)的身份,以落地形式將民意反映給政府。

「第三路線」與「中間派」不同

第三路線、非藍非黃、打破二元對立,這些說法在香港其實已曾出現很多次,但真正能付諸實行的人不多,過去在各級選舉中也未曾勝出。不過4人表示,觀乎香港近幾年政治局面,的確需要「第三路線」代表市民的聲音,讓大眾多一個選擇。

陳進雄解釋:「我們的定位是『第三路線』,不是『中間路線』,兩回事是不同的。中間是兩個極端的中間,我們第三路線會隨著不同的議題、和市民的溝通而定位的。」黃穎灝指:「有些議題我們會偏向建制,有些議題我們會偏向泛民,譬如在法治方面,我們會建制是一致的,但在民主和核心價值上,我們會偏向泛民,這有時候不一定中間。因為有些事是不能站在中間的。」

批泛民爭取民主30年無進步

本身是大律師、法律界選委的麥慶歡形容,以往民主派所要求的法治,是一種「激進的法治」,而不是以社會穩定、尊重憲制秩序為前提:「不是說要用暴力的法治,不是要『違法達義』的法治,我們是要循序漸進,基於《基本法》的法治。我們也會要求普選,普選是《基本法》之下講到明的,是第45條。」

姚潔凝則指,傳統民主派追求民主道路已超過30年,「但你見到我們的民主進程是沒有寸進,反而坊間有一種感覺,像是退步了,我們民主思路所倡議的民主道路,如何去塑造有利的普選條件,而讓我們可以走回《基本法》第45條和68條的雙普選?」

黃穎灝提到,2019年的社會騷亂,將「一國兩制」推到一個危險的極端,到後來中央出手、由亂轉治後,鐘擺效應之下,演變成今日的現實情況:「這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你愈大力打那堵牆,你就會愈痛,那如何走第三條路線?你不要對住那堵牆,那邊有一道門,你打開它吧。明明就有一道門,為何還要衝向那道牆?」

麥慶歡:支持假新聞立法、23條

具體議題而言,4人各自都有其專長或專業資格,如姚潔凝本身為測量師,關注人均居住面積,也樂見政府在《香港2030+》最終報告中,將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增加一至兩成,擴至215或237平方呎,並考慮未來賣地建私營房屋時,訂下最小面積限制。她亦提到,日後新界北發展「基建先行」自是基本,但據目前政府新建五條鐵路的建議,似乎較著重東西橫向,南北縱向方面有所不足,未來有需要進一步改善。

作為大律師的麥慶歡認為,香港有些法律未能追上時代需要,例如電動滑板車意外頻生,但現有法律界線模糊,只能以周邊的「無牌駕駛」、「駕駛未獲發牌車輛」等法例規管,希望未來可以作一全面檢視。

黃穎灝本身為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長年關注環境議題,他特別提到近日獲立法會通過的垃圾徵費計劃,早就應該做,但在政界一直引不起關注,香港每日棄置萬多噸固體廢物到堆填區,遲早不勝負荷,而珍貴的土地資源一旦被用作堆填區,就不能再用作建屋;陳進雄任職醫療科技公司行政總裁,政策側重點會放在醫療大數據、推行精準醫療、預防醫學等。

冀同時帶出民間憂慮

至於牽涉政治爭議的議題,如假新聞立法、23條,民主思路亦表明支持。麥慶歡解釋:「根據《基本法》,這(23條立法)是憲制的責任,根據現時的國安法,也講明一定要立法,所以立是一定要立的。」假新聞情況亦相當嚴重,對社會構成直接的危害,因此她亦相當支持立法規管。

不過陳進雄提到,民主思路如能在體制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對大是大非的政治議題不會只停留於表態:「一些敏感性的議題,我們不會只是說『是』和『否』,我們會讓市民表達他們的憂慮,幫他們向政府提出,讓政府去考慮,去調節那個議案,不是就這樣說通過或不通過。」按照姚潔凝的說法,他們希望成為市民表達意見的橋樑,「去告訴政府,希望用一個平衡的方向去令那個條例,不會走向一個很恐怖的極端。」

民主思路認為,兩年前的修例風波將香港帶向危險的極端。(資料圖片)

以清路障為例 姚:我會為民請命

姚潔凝指,民主思路會定義自己為政治版圖上的「doer」,身體力行地將市民意見反映,從最基本的約見政府官員、協商和達成共識,到親自到現場參與行動都會做。她舉例指,2019年社會事件薄扶林道被封,「當時人人都覺得,我清路障就是『極藍』,但我想告訴你,當時其實有個很嚴重的消息,中大二號橋的所有軍火,會由中大運到港大,所以我和港大教職員談過,覺得這個很危險,要保護學生和當區居民,所以才發動起『解放薄扶林』的行動。」

黃穎灝以垃圾徵費為例,指一開始因為泛民支持者不撐政府,凡政府政策皆不支持,「但我們當時不停和泛民的支持者解釋,他們也覺得可以了,當時泛民的立法會議員支持了,反而建制不支持。那我們再和建制談談,他們可能對向市民收費、工商界(帶來負擔),我們也向政府提出建議,例如會否有個適應期、給基層津貼?」

他認為,政府終究不是鐵板一塊,如果法案有爭議,即使在議會已有「鐵票」,只要能夠收集民間的反對聲音,一樣能夠促使政府調整做法。

相信市民僅是「暫時沉默」

近兩年政治氣氛沉重高壓,非建制支持者出現移民潮,即使留下來的人亦變得相對政治冷感。不過陳進雄明言,相信市民對香港仍未死心,只是一時之間沉默下來。他希望未來政府政策制訂的過程中,可以多鼓勵民間參與,協助構思發展的實際藍圖,令大家對社會公共事務更有投入感,民主思路亦有「社區實驗室」計劃,在地區進行小型的社區政策倡議。

今屆立法會選舉,傳統民主派政黨首度缺席。圖為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資料圖片)

稱湯家驊民主理念「一點都沒變過」

姚潔凝總結,香港近年政治光譜的兩極化,為社會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也不利推進民主發展:「哈佛大學的學者也有研究發現,兩黨政治的極端化,會令社會不能運作,我們也想實行『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我們會解作一種『精英民主』,給予一條路社會去進步,而不是一直你鬥我、我鬥你,令社會停滯不前。」

姚又指,湯家驊同樣多年來一直在追求這種「有商有量」的民主模式,而對方走入體制成為行政會議成員,也是這種理念的其中一種體現,形容對方多年沒變過,只是大環境變化,令外面的人覺得他變了,「我相信他真的一點也沒變過,他對民主的信念,就像我自1993年起受民主黨薰陶一樣,我是民主黨訓練而來,我到今日都沒有變過。」

據報姚潔凝有機會出戰港島西、陳進雄有機會出戰九龍東、黃穎灝有機會出戰新界北、麥慶歡有機會出戰法律界。在訪談中,4人稱暫未有補充,一切留待民主思路官方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