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房委會代付津貼屬「得意想法」非建議 批報道無謂製造矛盾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日(10日)出席電視節目時提到,希望不論公、私營,建屋的速度都可以加快,其中對於現時自負盈虧的房屋委員會,提到如果政府交付土地後建屋建得太慢,輪候公屋現金津貼應該由房委會支付,以建立問責精神,言論惹起爭議。
林鄭月娥今日(12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澄清,這並非「建議」或政策措施,只是一個「得意想法」。她又稱,有媒體形容其言論是「諉過、懲罰房委會」是誇大了,「無謂製造了社會的矛盾」,沒什麼建設性。她指,十分願意親身到房委會總部與委員交流。
指有報道製造矛盾:可能最近比較平靜?
林鄭月娥澄清指,當日節目上主持人關心現金津貼計劃只維持3年,如3年內都不能改善公屋編配進度如何是好,由是引發這個討論,強調這不是一個「建議」,只是個「得意的想法」,「如果是一個建議,或者是一個政府的政策,那我就會寫在2021年的《施政報告》中。」她指:「我留意到有些報道形容『行政長官諉過於房委會、懲罰房委會』,我覺得是誇大了形容。」
不過林鄭認為,在建屋流程上有更多討論不是壞事,讓居住環境惡劣的人士早日上樓,亦因如此她當日節目完結後就前往探望過渡性房屋住戶,見到住戶環境改善了,很有滿足感,「作為公務人員,我又沒有獎金,又沒有懲罰機制,一定要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找出每日完善工作的動力。」因此提出一個想法,希望有更大動力,推動公營房屋的興建。
稱十分肯定房委工作
她認為:「很多時有一些報道無謂製造了社會的矛盾,可能最近比較平靜點吧?最好大家吵吵架,社會就熱鬧點吧?但這是沒什麼建設性的矛盾和爭議。」她重申,十分肯定房委會近4年所做的努力,近4年內已建9.65萬個單位,比去屆政府的5年多了近五成,這是每個涉及公營房屋的機構同事盡心盡力推動的成果,而現時熟地比較充足,但交付土地後的流程仍需要努力。
林鄭舉例指,早前提出重組政策局的初步建議,運房局分拆沒什麼爭議,但對於發展局的功能也併入房屋局中,她個人覺得不需要,因為發展局過去不斷找土地,短中長期都有找,而土地又不是只起公屋,還有私樓、商業用地、活化用地,如果將整個土地規劃工作,包括屋宇署,全數交給一個負責公營房屋的政策局,私營方面又會擔心在精簡程序、改地契、城規等流程方面,沒有人再主理。她希望日後討論架構重組上,大家可以想得闊一點。
指建屋前期流程「大大落後於形勢」
此外,林鄭月娥表示,現時公屋一般申請者有15萬個正在輪候,覺得應就這個令大家關心議題多作思考,可改善的地方就改,房委會和房署作為興建公營房屋的單位,當然是肩負重任。
她引述運房局局長陳帆指,房委會建屋的流程已是世界級,不過她認為建屋前的前期流程需要檢視,形容那現時是「大大落後於形勢」,不論公屋、私樓都一樣,例如城規程序、土地收回、填海程序等,應想想如何可以加快生地變熟地、熟地變起樓,尤其房委會不是私人發展商,不須入則,豁免於《建築物條例》的限制。
她提到,會否可在少於4、5年的時間內建好一幢樓,尤其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供應會是「頭輕尾重」,如可再壓縮建屋時間,早點配屋當然是好事,亦因如此每一個環節都有檢視的空間。
促多用組裝合成法建屋
林鄭亦提到,房委會自身亦同意需要壓縮建屋的程序,例如多用組裝合成法(MiC)、不用自己畫則而交由承建商設計與建造,從而減省招標的程序。她指,這些流程全部都可以改善,形容「唔一定要佢俾錢做某一樣嘢都可以改善嘅」。
她又額外提到,有一件事本身想在《施政報告》內提出,可是因太長而刪去,關於組裝合成建築。她指這個技術得到業界的認同,而其本質是用量愈大,效益就愈高,因為正如工廠就同類貨物接得愈多單,平均成本就可愈低。發展局兩三年前已大力推動組裝合成法,現時所有以公帑建的建築物,除非得特別許可,不然都一定要用到組裝合成,包括較複雜的醫院。她引述港大的研究報告指,組裝合成比起傳統建築方法,施工時間短了30%至50%、建築成本少了10%、工地生產力提升100%至400%,「這組數字如果放在公營房屋中,是否很令人振奮呢?」建築質量、工地安全、環保等方面亦會得到改善。因此她希望組裝合成法,日後房委會和房署可以多用。
林鄭最後重申:「由於我說了一些『得意的想法』,令到一些房委會委會在不完全掌握之下的反應,我早前未有這件事前,已向陳帆局長提到,因為房屋那麼重要,公屋興建那麼重要,我是很願意親自到房委會總部與成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