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駱惠寧探基層提以人民為中心 港府解房屋問題須急市民所急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十一國慶前夕(9月30日)探訪旺角基層住戶,包括「籠屋」單位,感嘆「耳聞不如目睹啊!」
這次是駱惠寧連續兩年十一國慶探訪基層住戶,連同七一中聯辦全體落區,以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指香港要告別劏房的言論,均顯示中央關切香港的住屋問題。而今次探訪,駱惠寧更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政府發展香港這個地方時,應當秉持甚麼理念。
地少人多非藉口 關鍵有沒有心解決具體問題
駱惠寧在探訪「籠屋」住戶時表示:「20萬人居住條件如此的艱苦,絕對讓人感到心裡面很沉重。」他說:「住房問題已成為最大的民生問題,這確實是老百姓的煩心事,一直牽動中央的心,中央很關心的!中央領導多次強調,要加大力度來解決住房問題。」
特區政府一直指香港「地少人多」,覓地難,駱惠寧則表示:「要解決住房問題,必須涉及到土地呀、規劃呀、投入呀那些具體問題,但是說到底呀,這個起決定性作用是甚麼呢,它還是一個發展為了誰的問題,那這就牢固地說明『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這個理念,那麼具體的問題也都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這段重要的說話,點出香港政府長久以來的問題,就是發展香港時並非以人民為中心,因此提出諸多具體問題來向公眾表示無法大規模興建房屋以解決住房問題。然而,駱惠寧這段說話,清楚指出重點不在於覓地難或其他具體問題,而是有沒有心解決問題,有沒有秉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去推動香港向前。
習近平、夏寶龍、駱惠寧言論 實一脈相承
其實駱惠寧「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這句話,可說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言論的延伸。習近平在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示:「我們要着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他表示,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在此基礎上,夏寶龍在今年7月中的講話,就是將習近平的言論在香港「落地」。他說香港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至於如何做到,就要特區管治班子「具有戰略思維和宏闊眼光,注重調查研究和科學決策,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消除影響香港社會政治生態好轉的各種痼疾,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
夏寶龍當時亦提到,管治者應「樹立市民至上的服務意識,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始終貼基層、接地氣。特別是要聚焦廣大市民關注的事,花大力氣採取務實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
從習近平、夏寶龍到駱惠寧的講話,可看到中央對於香港政府以至香港各界的要求愈見清晰,就是要從市民為中心,「樹立市民至上的服務意識」,以此理念發展香港、解決住屋問題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
由此可見,中央對港工作重點,已經從止暴制亂轉移至改善民生問題上。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亦同意,他指中央一方面會動員爱國力量與國家力量,並督促特區政府把民生工作做好,亦會在政策和措施上加以支持配合。
劉兆佳:破解深層次問題 是中央考核特區政府的試題
對於中聯辦多次落區探訪,劉兆佳認為,中聯辦日後在民生問題上主要是發揮領導、動員及組織的作用。而中央則發揮為香港制訂公共議程的作用,把香港各方面的注意力聚焦到經濟和民生問題上,大幅扭轉香港過度「泛政治化」的局面。
中央官員多次提出住房問題,而且提出的內容愈來愈細緻和清晰,劉兆佳指是催促特區政府破解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並以能否破解此問題來考核特區政府的表現。
劉兆佳分析,中央的清晰表態,有利於克服各方既得利益勢力對解決民生問題的阻力,實際上亦為特區政府排除施政障礙,強化港人對「愛國者治港」的信心。而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也有利於提升港人對中央的信任和對國家的向心力。
長遠房屋供應遠未達標 發展棕地進展緩慢
政府如以「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來發展香港,則更應主動、主導房屋供應。翻查運房局4月底公佈數據,截至3月底,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樓供應量約為9.3萬伙。而今年5月底數據顯示,房委會及房協未來5年將興建10.19萬伙公營房屋,遠較長遠房屋策略未來5年目標15.05萬伙為低。
公營房屋供應不達標,政府多次表示覓地難。與此同時,不同團體都批評政府強推最少10年後才能落成首批住宅的明日大嶼,但其他方案如發展棕地、新界北大規劃則多年不見進展。
政府手上工具多 收回土地條例可奪回主導權
然而「人生有幾多個十年」,若是抱着「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覓地雖難但並非不能解決。因政府手上已有多種工具,大可以採取主動,取回發展建屋的主導權,除了下降祖堂地出售門檻,更應該在新出售土地加入發展年期條款,逾期未售完即沒收土地及上蓋物業,以防發展商屯積可即時建屋的「熟地」。另外亦應更主動使用《收回土地條例》,大規模收回祖堂地、農地來興建資助房屋,讓各利益群體都不能囤地,土地再不能成為奇貨可居的炒賣資源。
大區域打包規劃、發展 加快將「生地」變「熟地」
近日社會提出不同意見,指政府可有不同的覓地途徑。而「香港新方向」提出了整體規劃、覓地方式可以參考。「香港新方向」建議,包括動用3,000億元收購新界約2,600公頃農地作公共土地儲備,並採用「打包式」開發,簡化大面積土地的規劃流程。
如政府參考「香港新方向」的建議,一次過規劃整個大區,可在仔細規劃各地段時,同時開始收地,以加速進入鋪設基建的程序,盡快將「生地」變成「熟地」。而該建議其實可再進一步,就是以《收回土地條例》大規模收地,令政府掌握發展主導權,更有效持續推進單位供應。
此外,在這建議之下如要再行多一步,則可以在每個大發展區設下兩個年限,如第一個年限內仍未完成更改土地用途,或第二個限期內未根據指定規劃用途完成興建、出售房屋,政府均可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加快發展速度。
多方面加快房屋供應 謹記「慢進也是退」
特首林鄭月娥似乎亦理解到駱惠寧言論的意思,她在十一國慶酒會致辭時,亦提到「共產黨是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而《香港01》早前報道指,《施政報告》將會有一系列動作增加土地房屋供應,包括放寬祖堂地出售門檻、落實龍鼓灘填海計劃。此外政府正研究提高舊樓及已規劃項目的地積比率,配合降低強拍門檻,有助加快市區重建。
土地房屋問題是全社會的焦點,港府要切記「慢進也是退」,需要大刀闊斧、快速且多方面增加供應,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發展,爭取短時間內讓香港市民都有合適面積、合理價格的安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