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丨選委會競爭大減 預視立會、特首選舉模式 學者:有利團結
選委會選舉提名期結束,共收到1,056份提名表格,36個界別分組中,只有13個分組有競爭,其餘23個分組料自動當選,競爭性比昔日選委會大減。
今次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場選舉,具象徵意義,有建制中人說,可以預視12月立法會選舉情況相近,在民主派不參選下,選舉競爭肯定不如以往激烈,明年3月特首選舉亦有可能傾向採用「澳門模式」。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競爭減少有利建制派團結。
建制:12月立會選舉趨平淡
新一屆選委會增至1,500人,分成五大界別,撇除當然委員、經團體提名產生議席後,需透過選舉只有982席,涉及36個界別分組,其中13個分組需要選舉,涉及364席,包括社福界、醫學及衞生服務界、勞工界等。
有資深建制派指,選委會欠競爭早是預料之中,因選舉改制後,遊戲規則已完全不同,民主派根本難取得足夠提名參選及勝出,對多個界別分組自動當選不意外,社會普遍對選委會情況缺乏興趣。他認為,類似情況可能同樣出現在12月立法會選舉,因參選門檻更高,需取得五大界別提名,民主派參選者寥寥可數,「如果『阿爺』唔開綠燈,根本連提名都攞唔到」,選舉氣氛難以炒熱。
另一名建制派人士指,選委會選舉未投票,北京實際上已掌握約900張鐵票,安全系數極高,但不認為特首選舉會出現兩名或以上候選人,重演建制內部分裂情況。
劉兆佳:選委會是愛國者治港重要機構 中央相當重視
對於今次選委會提名僅低度競爭,劉兆佳認為反映中央在協調過程中發揮重要角色,減少建制派之間的磨擦,就算個別界別有競爭,亦是中央可接受的人選,不會有不利影響。
劉兆佳指,由於選委會有份選出立法會議員和特首,是愛國者治港的重要機構,未來在政治上有更積極角色,中央相當重視。至於立法會選舉,劉兆佳認為溫和民主派仍然有機會參選,一切視乎中央是否開綠燈。
至於明年3月特首選舉,政界有分析指中央可能傾向「澳門模式」,即只有一人獲足夠提名參選,然後獲超高票數當選。澳門除了1999年首次特首選舉有兩人競逐,2004、2009、2014及2019年特首選舉均只有1人參選,得票率最低也有94%。從北京角度來看,「澳門模式」候選人可以超高票當選,同時避免在選舉期間參選者互相攻擊影響建制派團結,亦能完全控制結果。
劉兆佳說,香港過去的特首選舉,反對派有足夠票數提名候選人,構成愛國愛港陣營內部矛盾,對新政府管治有負面影響。但選舉改制後,反對派已無法再發起上述挑戰。
料來屆特首壓倒性票數當選
劉兆佳說,目前討論特首選舉模式言之尚早,但認為中央希望來屆特首更強勢,同時團結愛國愛港陣營,預計會出現壓倒性票數當選。他指,中央亦理解香港人希望看到有競爭選舉,因此暫未「一錘定音」,現時有意參選者仍可以非公開地拉票,又指特首選舉或有機會出現強弱懸殊的情況,營造「眾望所歸」的形勢,這也是一種減低愛國愛港陣營之間競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