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氣泡」頻爆破被指改錯名 邱騰華:唔係改個名就能處理好
港府一直與多個國家及地區商討「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曾經兩度公布與新加坡達成協議,但均在啟動前夕「爆破」。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日(2日)回應立法會關於旅遊業的質詢時,指「氣泡」名字源於澳紐,不是香港先提出,「如果改個名就處理咗件事當然最容易啦」,但事實並非如此。
多名議員要求向旅遊、航運業界提供支援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問到,政府會否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更新2017年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加強協助業內人士等。邱騰華指,明白到疫情下全球跨境旅遊陷於癱瘓,相關行業受嚴重打擊,為協助業界,政府已透過不同渠道,例如防疫抗疫基金提供支援,以及支持本地的文化遊、綠色旅遊、創意旅遊等。
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指,現時與內地通關無期,有跨境巴士業界人士由於生意無法營運,旗下的車輛難逃「劏車」命運,甚至要刻意把車駛回香港,領取環保署淘汰歐盟四期柴油商業車輛的優惠,可見處境困難,形容業界已「褲袋穿窿」,要求政府向業界提供「復業基金」,不然即使通關,業界都無能力提供服務。
邱騰華表示,會研究以上建議並轉交有關當局,即使未必滿足到每個業界的要求,也會盡做。
陳振英質疑旅遊氣泡只得新加坡 邱借機解畫
金融界陳振英提到,政府推出「旅遊氣泡」,來來去去只有新加坡一個地方,而且最後要爆破收場,到今日「一個都搞唔成」,問政府有沒有和其他地方商討過。
邱騰華表示:「借呢個機會講講,好多人提及『氣泡』時都擔心佢會爆,建議我哋改個名,但如果能夠改個名就處理咗件事當然最容易啦。」不過邱騰華指,所謂「旅遊氣泡」不是指「吹一個番梘泡」,而是以氣泡形式保護相關地方,可在防疫的前提下保持交通往來。他又指,全球最早提出「氣泡」這個概念的也不是香港,而是澳洲與新西蘭,這些國家實行過也暫停過「旅遊氣泡」。
邱騰華指,港府除新加坡外,由去年中開始也曾和一些歐洲、亞洲、太平洋區國家討論過,不會只與一個地方談,但討論的大前題是這些地方和香港,互相認為在防疫安全上可令大家安心,防疫水平相近。他表示,曾諮詢衞生部門的意見,全球有多少地方可容許當地人以免檢疫形式來港,但實際上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