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引海外醫生惹反對 李國章批醫界自私:恨不得只剩自己行醫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本港公營醫院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人所共知,特首林鄭月娥今年2月於立法會宣布,將建議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於海外指定醫學院受訓練的港人醫生,回港在公營機構工作5年後可正式註冊執業,免卻執業資格試。林鄭當時點名有醫學界背景的行政會議成員李國章和林正財,參與解說工作,相關草案本月將提交立法會審議。
李國章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根據他接觸醫學界人士的經驗,絕大部分醫生組織目前仍然「企得好硬」,沒有任何妥協空間,一定反對到底,但他認為這情況無可避免,因為有些醫生始終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甚至恨不得全港只有自己一名醫生,壟斷一切,但政府無論如何都要修例,因政策對市民有利。
他更不點名批評,每個行業總會有「敗類」,想問題時只看個人利益。

指醫學界有人憂「分薄自己個餅」

李國章在訪問中形容,今次政府所建議的修例內容已非常溫和:「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回來行醫,要是香港人、拿香港護照的人才可以回來。這些是香港人,別人替我們訓練的醫生,為何不吸納回來呢?」

對於「海外醫生所受訓練不夠水準」的說法,他反駁指政府將會成立委員會審視合資格學府名單,成員包括兩間大學醫學院院長、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代表,有能力保證相關海外醫學院的水準;況且這些醫生回港後也要在公營醫院工作5年才可獲得正式資格,如果水準有問題,隨時可以停止其醫生資格。

「專科新症等33個月是好事?」

李國章慨嘆,解說工作已持續數個月,政府亦明確表示政策是為香港市民福祉著想,但目前看來醫學界仍是企硬反對修例,「他們一定不會接受,如果我是醫生,從自私角度來看,最好全香港只剩我一個醫生,全部都要向我求醫。(他們會考慮)加了那麼多人進來,那豈非『分薄我們的餅』?」他甚至相信,本地醫生會覺得這些海外醫生「最好唔好返嚟添」,因為有更多人競爭。

儘管如此,李國章表明縱使醫學界反對聲音如此強烈,修例都有必要性,「你看看我們(公立)醫院的等候名單,有些專科新症要等33個月,病向淺中醫,拖那麼久才能看醫生,是否一件好事?當然不是吧。正確的事情,政府一定要去做。」他相信政府最終會力排眾議繼續修例工作,希望今個立法年度內能完成。

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身邊不少醫生有移民打算

料每年吸引200海外醫生回流香港

具體數字方面,李國章表示,本港於1996年取消英聯邦國家受訓醫生可來港免試執業前,每年約有200名醫生循此途徑來港執業,參考這個數字,估計新例未來每年增加的醫生人手,也會和過往相當接近,即每年200人左右,「增加醫生人手有很多方法,可以建第三間醫學院、增加醫科生名額,但這些措施都要10年以上才見到成效,但修例一通過就每年有多200多位醫生,何嘗不是一件又快又好的事呢?」

做醫生,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外,一定要有道德,我們也不希望有些醫生沒有道德,可是每一個行業也會有「敗類」,也會有人自私,這是無可避免的。
李國章

李國章年初接受傳媒訪問,回應本地醫生反對放寬海外醫生來港時,提到希望他們要有「醫德」,不要自私,為香港市民做件好事。他向記者表示,任何行業總會有人較自私:「做醫生,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外,一定要有道德,我們也不希望有些醫生沒有道德,可是每一個行業也會有『敗類』,也會有人自私,這是無可避免的。」

不過他隨即否認「敗類」是針對任何人或個別醫生:「只能說,他們是從自身利益去看問題,但政府的事,是為全香港著想而做。」

勸欲移民年輕醫生想清楚:在外地醫界立足不容易

政府於2016年曾提出修改《醫生註冊條例》,在醫務委員會引入更大比例非醫生選出的委員,但醫學界反響極大,當時醫學界號召醫科生到立法會外靜坐,時任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在議會奮力拉布,以一人之力癱瘓議會,加上泛民政黨轉軚,修例觸礁。

李國章表示,不擔心今次修例會再被如此政治操作,因為是次修例所涵蓋的,僅僅是到海外受訓、懂廣東話的香港人,相信不會涉及中港政治爭議。

醫學界向來較傾向民主派,尤其年輕一輩醫生,對政府有較多批判,近兩年政治高氣壓下,導致許多專業人士考慮移民,醫學會會長蔡堅甚至表示,身邊認識的醫生「十個八個」因政治理由打算移民,亦有不少年輕醫生已預備或已經考取其他國家執業資格試,條件成熟即會起行。

李國章指,《基本法》保障港人有出入境自由,因此移民與否是個人選擇,但他告誡後輩,以一個香港人身份到外地保留專業資格、在業界立足並不是易事,外國也未必承認其在香港的工作經驗,奉勸年輕醫生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