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貨櫃碼頭苟延殘喘?易志明指誇張:香港有「追更港口」美譽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出席立法會質詢時,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指,本港貨櫃碼頭供多於求,競爭力不及內地港口,更形容是「苟延殘喘」,主張減少碼頭空間以興建房屋。林鄭回應指議題敏感,但同意遲早要處理,因大灣區規劃仍支持本港成為航運中心,貨運業若一直弱化對本港並非好事。
曾經是全球第一繁忙貨運站的香港,近年排名節節下降,面對內地碼頭搶生意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以「苟延殘喘」來形容,航運交通界易志明直言「誇張」,並指在大灣區碼頭競爭加上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香港仍做到每年處理1,800多萬個貨櫃,表現絕對不差。
本港每年處理1800萬貨櫃 易志明:表現不差
根據香港海運港口局資料,本港貨櫃碼頭處理量,由2011年的2,438.4萬個櫃準櫃,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1,796.9萬個。不過,易志明接受《香港01》訪問時,強調貨櫃碼頭表現不差,「你看看歐洲最大港口鹿特丹,他們每年處理量約700多萬個,相比之下香港表現並不差。」
不過,近年內地大力拓展碼頭,就以大灣區來說,現在深圳東面、西面都有具規模的碼頭,泊位供應增加自然分一杯羹,香港的壓力也較以前大,有業界就向政府反映,希望香港能與大灣區分工。
船公司選擇香港做轉口 因看中香港優勢
但易志明指,外界常忽略的一點,就是香港仍能保持每年處理1,800萬個貨櫃,是船公司的自然選擇,而船公司揀選香港,也就是看中香港的優勢。
「香港貨櫃碼頭現在主要做轉口港,佔六成多、七成,是做中港以至亞洲的轉口業務。」易志明說,使用哪個轉口港的選擇權在船公司,他們看中香港的優勢:「香港定期班輪協會都希望香港維持現狀,繼續做轉口港,因為香港地理位置優勝,而且效率高。」他提到,行內有一種說法,將香港形容為「catch up port」(追更港口),因為香港港口效率高,如果船程有延誤要追回進度,區內要選擇轉口港就自然會來香港。
易志明說,香港清關快加上金融體系成熟,貨物一上船就能拿到銀行貨款交收的文件,便利船公司運作,內地正在這方面追上來,但香港相對仍有優勢。
貨櫃碼頭重置涉大型填海 料反對阻力大
近年外界提出不少建議,智庫組織為了覓地建屋而看上葵涌貨櫃碼頭用地,易志明原來不是完全反對:「20年前問我的話我是支持,因為葵涌是市中心區,但今時今日情況很複雜,你看明日大嶼填海有很多反對聲音,如果要在其他地方大型填海來搬遷碼頭,必定會有強烈反對。」
超級貨輪興起 碼頭協作處理降成本增效率
外界的重置碼頭方案之中,除了整個搬到別處,亦有人主張將碼頭「拆散」到不同地區,例如青衣南面、屯門等地,但易志明不主張這種做法:「現在的超級貨輪比舊式的大得多,一艘船可裝載2萬個貨櫃,對於船公司來說燃料成本下降當然好,但碼頭要處理這些大船,就要加大投資來配合,包括泊位、吊機等,這些是很大的數目。」
易志明說,為了避免重覆投資,營運商近年協商合作,互相補足能夠即時「埋位」的泊位,提高泊位供應率,讓貨船能夠即時埋岸工作,「等泊位要錢,而香港能夠靈活提供泊位,船公司完成工作即走,對他們來說就是慳錢,吸引他們使用。不過如果拆開不同地方,碼頭營運商就不能協作,與目前加強資源運用的做法背道而馳。」
政府研吸引船東來港 成事可帶來周邊行業
其實,中央十四五規劃亦支持香港提供航運業地位,支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例如船舶管理、保險、租賃等業務,易志明絕對認同此方向,指兩屆香港政府已分別推出飛機租賃稅務減免、船舶租賃稅務減免,以及海上保險稅務減免,都對發展高端航運有幫助。他提到,海運港口局已成立小組研究措施,吸引船東、船舶管理公司來港,提供航運服務,如能成事這些公司又會帶來法律、保險、訟裁等配套行業,易志明希望能盡快落實,而政府亦能持續提供政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