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極速通過快拉布高峰15倍 蔡子強:新香港速度易令官員鬆懈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立法會今日(28日)三讀通過《2021撥款條例草案》(財政預算案),前後只花兩次會議、約8小時,對比去年的47小時相差甚遠;比起2014年的拉布「高峰期」,審議長達125小時,今日的立法會審議速度比當年快了足足15倍。
過往民主派未離開議會前,預算案不時成為拉布戰場,民主派通常會接力發言、提出大量修正案,部分人刻意拉布拖長程序,審議所花時間較多。民主派總辭後,立法會即「提速」通過政府議案時間,有政界人士笑言,這如同「新香港速度」。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這種「新香港速度」或許在效率上有助於政府施政,但由於建制派的「高度配合」,預算案不用再在議會上被議員「糟質」一大輪,官員不用再像以前般小心翼翼審視自身的政策範疇,警覺性大幅降低,往後政策「出事」的機會大增。

+2

預算案拉布「盛極一時」 最高紀錄125小時

2013年起,民主派開始對預算案發動拉布戰,起初由社民連擔當主力,要求政府全民派錢、制訂全民退休保障等。《香港01》記者向立法會秘書處查詢過去幾年,立法會審議預算案時間,資料顯示,審議最長時間的紀錄為2014年,足足有125小時,即7,533分鐘(見下表)。當年由泛民提出的修正案,多達1192項,單就修正案投票已經用了35小時。

立法會於2017年底修改第一輪《議事規則》,大幅限制拉布行為,自2018年起,審議時間大為縮短。去年在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為辯論時間「劃線」下,預算案審議時間共約47小時,梁君彥批出的修正案有52項;2019年,總審議時間約為46.5小時,梁君彥共批出56項修正案;2018年,總審議時間約為39小時,梁君彥共批出67項修正案。

在今年,財政預算案審議只用了2次會議、共8小時3分鐘,即483分鐘。前後對比起來,2014年最高紀錄的審議時間,足足是今年的15.6倍。

由2013年起,立法會審議財政預算案的時間。當中不計算響鐘傳召議員的時間、表決修正案期間的用膳及小休時間,以及因流會而減少的會議時間。(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過往民主派在立法會中,會針對預算案多次發言。尤其在全體委員會階段中,會花極長時間討論修正案。(資料圖片)

過往的「主戰場」 今年半小時內極速走完

在過往,二讀通過後會進入全體委員會階段,一向是議員提問「主戰場」,因該階段是處理由議員提出的修正案,議員可無限次發言。但今年由於沒有人提出修正案,全體委員會階段於中午約12時40分開始,約下午1時05分隨即完結並進入三讀,前後只花不到半小時,效率甚高。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見記者時,未有正面回應「極速通過」的問題,只表示議員向他提出很多「寶貴意見」。

蔡子強指,「新香港速度」令官員警覺性大減。(資料圖片)

蔡子強:預算案不用再被議員「糟質」 官員警覺性減

蔡子強接受查詢時指,當民主派不在議會,建制派與政府「高度配合」是意料中事,無可否認這種安排下,政府施政效率會提高很多,可是背後會隱藏更多問題。他指,過往民主派在審議預算案過程中,即使個別人士有刻意留難官員的成分,但他們往往會提出許多細節上的問題,迫官員思考,「當然有人會覺得這是『雞蛋裡挑骨頭』,但這樣被人質詢一大輪,政府官員才會被迫去想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細節。」

蔡子強認為,在現時議會格局下,建制派為了「全力支持政府依法施政」,不會提出太尖銳、時間太長的問題,可能有一些細節問題會被隱藏,事後才有人發現。他提到,有反對派時也有可能出現問題,如2018年預算案中,有爭議的長者綜援門檻提高,寫在財政總目上,當時就無人發現,可是愈多人提問,發現問題的機會一定愈高,「以往立法會辯論可能會很花時間,但不要小看這個過程。如不是這樣,官員就不會誠惶誠恐審視清楚潛在問題,會變得鬆懈,欠缺警覺性,因為他們知道『反正好快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