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團結香港基金歡迎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

海外醫生|團結香港基金歡迎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政府提出改革《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具體建議,以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來港執業。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表示歡迎,指政府的建議與團結香港基金在2019年發表的《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 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中,提出的三項建議一致,她並就政府的建議作跟進回應。

倡參考新加坡臨時註冊制度

田詩蓓認為,除了引入在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獲取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的醫生,政府應考慮,容許在獲海外認可醫學院畢業、但因各種原因(包括當地實習名額限制)無法在海外獲得實習機會的醫科畢業生,返港實習。政府可參考新加坡醫藥理事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 SMC)的臨時註冊制度(provisional registration),容許合資格非本地醫科生選擇到指定新加坡醫院實習12個月。

政府方案建議,獲批申請人須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於有關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一段較長時間,建議為期五年。田詩蓓指,政府需釐清非本地培訓的專科醫生,其海外專科資歷是否獲本港認可,抑或需要另外在香港考取專科資歷。團結香港基金促請政府在相關專科資格認證制度中,保持高透明度,協助海外註冊專科醫生及準專科醫生順利回流香港服務。

田詩蓓強調,政府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固然是踏出第一步,然而政府低估醫生人手短缺的嚴峻程度,現時的改革力度未必足夠,故此,需要加大力度去吸引更多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團結香港基金相信,本港須在短期內大幅增加醫生人手,促請政府繼續帶頭改善培訓及晉升制度,以吸引更多優質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包括最終讓申請資格涵蓋至非香港永久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

劉澤星︰七成畢業生在醫管局工作 籲餘下三成經基層醫療服務市民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公營醫療人手流失嚴重,港府正研究強制醫護人員,服務一定年期才能離開公營系統。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今早(3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即有七成畢業生繼續在醫管局接受培訓,累積經驗,時間大約為實習後再多6年。他認為本港現時醫療體系側重公營醫院,建議餘下三成畢業生,可透過基層醫療的方式,繼續服務市民。

▼10月19日 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懶人包▼

+4

三成畢業生並無在醫管局接受培訓

劉澤星在港台節目《千禧時代》表示,不少畢業生已在醫管局服務一定年期,他根據過往擔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時的數據,每年畢業生平均佔七成,繼續接受專科培訓成為院士,即有七成醫生繼續在醫管局接受培訓,並累積經驗,時間大約為實習後再多6年。

因此他認為問題在於,餘下約三成的畢業生,不接受專科培訓。政府《施政報告》推動發展基層醫療及家庭醫生,被問到公營服務是否等於醫管局服務,他認為該批畢業生希望成為全科醫生或其他發展,建議他們可透過基層醫療的方式,繼續服務市民。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兩間醫學院收生成績並無下降

劉澤星又指,醫管局擁大量病人,明白當局近年正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包括增加晉升機會、提供「上車」款項、減低工作量、改善工作流程等,強調「好多嘢都做緊。」他認為,由於醫管局過去數十年的工作成功,廉價服務吸引病人,醫療體系側重公營醫院,因此需要發展社區醫療。

至於收生質素方面,他表示,本港兩間醫學院的收生成績並無下降,但隨著學生的選擇增加,可在認可的外國醫學院畢業回港執業,相信未來的競爭加劇。但他強調,最重要為培訓畢業生利用專長,成為一名願意服務市民的醫生。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