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回顧︱重塑林鄭民望走勢 因一句失言「0分」比率飆最高點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Power is nothing without authority.(沒有權威,權力是沒有意義的)」,這是Netflix王牌劇集《王冠》(The Crown)中,劇中的英國前首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面對黨友迫宮期間,英女王勸對方不要用強硬手段反抗時所說的話。當然英女王真人有否說過此話無人知曉,但帶出的訊息仍值得深思:作為政治領袖,無論法律上有多大權力,如果不得人心,樹立不起個人威信,終究難以管治。
香港民意研究所今日(29日)發放本年最後一次特首和特區政府民望,特首林鄭月娥民望得分為29.7分,比起年初低位已有回升,但仍屬於低水平,給予0分者仍然多達44%。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沒有為政府聲望帶來轉機。
回顧今年林鄭施政,抗疫自然是頭等大事。經歷去年反修例風波,政府苟延殘喘,並在《港區國安法》協助下恢復社會表面和平。然而,林鄭政府始終無法擺脫弱勢政府的窘境,施政起來仍是動軏得咎,引發大量政治爭議,自4月起民望於30分以下徘徊半年以上,今次又重新跌穿30分。曾被部分人稱為「好打得」、「香港鐵娘子」的林鄭,於本屆任期後段未知能否力挽狂瀾?

林鄭月娥於2月4日見記者期間,未有戴上口罩,更揚言口罩供應緊張,對不符要求的官員「戴咗都要你除返」。(鄭子峰攝)

疫情初段:未能扭轉民望 籲官員「戴完口罩要除返」惹恐慌

去年修例風波重創政府管治威信,林鄭月娥本人亦面臨極大下台壓力。至今年1月,修例風波失去方向之下退潮,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冷卻了社會氣氛,同時給予林鄭一個重新建立威信的機會。

不過,林鄭於疫情初期對於邊境管制問題猶豫不決、口罩問題無法滿足市民期望,甚至於2月初一度失言指官員「戴咗口罩都要除返」,民望進一步下挫。1月上旬(1月3日至8日)的民調中,林鄭評分為21.5分,有54%受訪者給予0分;到2月17至19日所作的民調,民望跌至18.2分最低點,當中多達60%受訪者給予0分,也是最多的一次。

政府管治威信不振,也反映在日常市民反應上。2月疫情初期,即使零售業界和政府官員多次表明民生必須品貨量充足,但本地各區超市仍然出現搶購日用品、貨架被盡掃一空的現象,顯示民眾對政府能力失去信心,安全感崩潰。前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亦表示,林鄭對於口罩的言論,令外界有感連政府張羅物資都失敗,進一步打擊公眾信心。

▼點圖觀看林鄭月娥2020年民望走勢▼

第二波疫情後:分數走平 監警會報告難解政治矛盾

隨後林鄭民望進入「走平」時期,由4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一直徘徊在27至29分水平。鍾劍華曾表示,2月的低點對林鄭而言似乎已是「極限」。因此隨着疫情初期民間恐慌的丟淡、第二波疫情自4月底逐漸緩和,林鄭民望稍稍回升可算預期範圍內。

至於林鄭民望不能再進一步攀升,相信與政治矛盾未解有關。自5月,林鄭着手處理去年反修例風波部分「手尾」。5月15日,監警會發表反修例事件報告,但監警會沒有調查權,對7.21、8.31兩宗極具爭議事件的描述,亦令人難以完全信服,例如有關7.21事件的描述中,被發現採用親建制陣營流傳的假圖,委員陳錦榮直接承認沒有做調查工作。

不過,林鄭於同日記者會上,以「香港的真相」作為背景標題,並再次拒絕獨立調查,似乎已想為反修例事件,下達一個官方歷史結論。已於去年辭職的前監警會國際專家小組成員Clifford Stott批評,監警會報告嘗試製造「新真相」。林鄭於記者會中,亦表示去年曾承諾成立、研究社會深層次問題的獨立檢討委員會,進度並不理想。

北京推《國安法》重擊反對派 政治矛盾尚存

5月28日,全國人大會議通過訂立《港區國安法》,6月30日晚由林鄭月娥簽署生效。法例生效後,街頭示威確有減少跡象,嚴重暴力事件也不復見,政府亦多次運用《國安法》,拘控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等反對陣營人士,多名激進派系人士離港或「流亡」。

以結果來看,《國安法》確實協助政府恢復治安,亦重擊反對陣營力量,但政治矛盾仍然存在,民主派與政府水火不容,先是在立法會重開後不斷點人數拉布;林鄭提請人大常委會進一步DQ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後,民主派宣布總辭。

5月15日,林鄭月娥回應監警會報告,政府演講廳背景用「香港的真相」幾個大字。(余俊亮攝)

曾大升逾3分 一個群組中斷升勢

其實在11月上旬,林鄭民望一度出現「假突破」,11月9日至13日的調查中,得分為30.8分,以對上一次大升3.6分,甚至於誤差範圍以外(過往誤差一般在2分左右)。11月25日《施政報告》中,提及多項有關大灣區、中港融合的內容、「長遠房屋策略」覓地方面有進展,建制派政黨普遍讚賞。因此在報告「沖喜」、外界消化施政報告內容後,林鄭評分有明顯彈升,於12月1日公布的民調(調查日期介乎11月23至26日,橫跨《施政報告》前後),林鄭得分為33.5,創修例風波後新高。

不過,11月中旬起歌舞群組於全港範圍「播毒」,引爆第4波疫情,中斷林鄭民望升勢。於12月兩次民調林鄭民望都錄得下跌,最新一次更降至29.7分,再度跌穿30分水平,打回原形。

▼疫情嚴峻 社交距離措施延續至1月6日▼

+10

疫情反覆、抗疫「追落後」 許樹昌嘆:社會事件令人不信政府

確診數字遲遲無法「清零」、不斷死灰復燃,現時相比其他大中華地區,包括內地、澳門、台灣,香港的疫情最為嚴重,政府每每只能「追落後」應對,待出事才收緊措施。

針對防疫工作,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近日於《眾新聞》專訪中慨嘆:「其實政府以往呢一年嘅政策,係一般任何公共衞生機構都會做嘅嘢,但好多時,市民因為以往其他嗰啲社會事件,就唔係好信政府。」正因如此,政府於未修補撕裂的狀況下領導社會抗疫,會出現大量不願配合的情況,抗疫效果事倍功半。

例如全民普及檢測,本是公共衞生正常之舉。不過在社會強烈不信任政府的氛圍下,民間質疑檢測後基因資料的去向,結果只有178萬人參與。可是如要實行全民強制檢測,即使假設政府有能力安排人手照顧「禁足」期間的生活配套,以今日民間對政府的不信任程度,最終會否出現大量躲藏、拒交樣本等情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又如何執法?會否演變成另一場政治風波,得不償失?

許樹昌慨嘆,社會事件令市民不信任政府,降低防疫政策的成效。(資料圖片)

民間不願配合、建制派加入批評 防疫兩頭不到岸

以上現象所反映的是:當政府失去威望,儘管有法理上的權力,可打擊反對勢力,但若要市民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就會諸多阻滯,舉步維艱。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現時民主派仍然佔民意較多數,他們一方面對強制檢測、「安心出行」有頗大抗拒心態,另一方面又對政府過往的邊境管制政策、檢疫漏洞、對疫苗的言論有強烈不滿,政府無法取信於這批市民,防疫政策自然難上加難。

結果防疫政策兩頭不到岸,既做不到預期效果,又一併得罪建制派。於12月,「深藍」專欄作家屈穎妍、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全國政協委員張志剛等「梁粉」,先後發炮批評林鄭月娥抗疫不力。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上周亦在報章撰文,指「疫情無望清零,民望隨時清零」,批評政府既做不到全民強制檢測,檢疫和送院安排亦漏洞處處,實屬「等運到」。

曾任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的前立法會議員陳凱欣慨嘆,政府防疫措施總是在不適合的時間推出,如指定檢疫酒店講了大半年才實行、普及檢測要到第三波尾聲才實行,而每項政策實施下來總是有漏洞,導致爆發第二、三、四波,無限輪迴,影響面又廣,市民或會感到忍無可忍,自然民望不振。而林鄭喜歡自行帶隊開記者會公布防疫新安排,倒頭來出現問題,受靶的都是她自己,「每次你都係自己帶頭公布,咁一有甩漏,市民要問責就梗係鬧你先」。

不過陳認為,林鄭政府抗疫失效未必與政治事件關係太大,始終在公共衞生危機中,市民大都願意不分政治立場同心抗疫,「如果你今日再搞全民檢測,就算非強制,我相信人數都一定多上次好多」。只不過,政策實行下來問題太多、時機不對、解說不清,如拒絕再推全民檢測,連一個具說服力的理由都說不出,「連建制派都說服唔到,人哋點會唔鬧你?」故出現目前受跨黨派批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