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特首找數】政改無期皆因政府無承擔 林鄭至少可做的一件事…
盤古初開,林鄭月娥在其競選政綱中提到,明白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對普選的訴求,以及「一人一票」選舉對提升特首、特區政府認受程度以及立法會公信力的重要性。她承諾,將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人大「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雖然當時她無提出具體框架或時間表,並強調政改議題極具爭議,不能貿然行事,但社會對香港政制邁前仍抱有希望,惟時而世易,以香港現今的政治環境,政改仿佛比當年更遙遙無期,林鄭這筆「壞賬」不知會拖到何年何月。
上任初期,林鄭曾明示希望與泛民加強合作,甚至透露想招攬有泛民背景人士加入自己的班子,可說是主動釋出善意,亦一度令人對她那句「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產生絲絲幻想。當然,其時她未有即時着手政改議題,是可以理解的,當時的大環境相對「政通人和」,她與泛民關係亦比較和諧,政府希望專注經濟民生,做出實際成績,盡快提升民望,營造良好氛圍,以創造比較寬鬆的政治空間,無可厚非。不過這不代表她可以無了期「拖數」。
眾所周知,往後的日子,林鄭給人的印象就是刻意對政改避而不談。她在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曾被問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提到要有序推進民主,如果港府未來仍未就政改進行諮詢,到2022年仍只能維持1200人的選委會選舉,質疑她是否已「打定輸數」。林鄭回應時只舊調重彈,她明白市民對一人一票落實普選有訴求,但推行普選不能罔顧現實,並非簡單地只要提出,「做得到就做」就可以。
林鄭月娥引回歸以來政府三次推動政改為例,當中只有一次成事,但兩次都為香港帶來動蕩,令社會難以聚焦改善經濟民生。她提到2014年的佔領運動主要源於對政改的不滿,認為市民清楚明白運動為社會帶來的創傷,不能貿然重啟政改,否則將會導致社會更加分化,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又指現時無空間在社會掀起更多麻煩。林鄭的回答,某程度上將大眾對政改的些微希望亦抹殺掉,亦令她在政改問題上「避事」的形象深深烙入普羅市民心目中。
在過去的反修例運動中,市民連串抗爭要求政府回應五大訴求,包括調查警暴、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有人批評林鄭在施政報告完全沒有回應社會政治訴求,是失職失責,要求政府立即重啟政改,令香港可早日實行真正的民主雙普選。
直到去年十月林鄭月娥公布任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大篇幅談及房屋、土地政策,卻完全未有回應五大民間訴求和重啟政改等政治問題。縱然如此,社會上對政改的呼聲仍然存在,甚至連建制派人士亦明言要重啟政改,讓年輕人恢復對「一國兩制」信心才可以解決的問題。
惟林鄭稱施政報告不是反修例事件的答案,「只係開始」,希望可以繼續和各界有更多互動。她又表示施政報告,雖未有提出政治上的方案,但當情況平靜後希望可以和社會各界對話,她將成立委員會檢討各種問題,為社會衝突找到出路。其實,要建立林鄭口中的「有利環境」,首要目標相信是減少社會撕裂,但以政府目前所做的「努力」,談何容易。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要勉強今屆政府「迎難而上」落實政改,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不代表林鄭可以「攞正牌」走數。她現在可以做的,至少是盡全力緩解住屋難等重大民生問題,緩解社會怨氣,並設法舒緩種種爭議為社會帶來的撕裂,以及修例風波帶來的民怨,進而修補港人與中央的關係。既然她揚言「會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即使今屆政府未能推行政改,她亦應為屆政府鋪路,例如落手研究可行政改方案、進行咨詢,甚或作為與中央溝通的橋樑,為政改製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