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換閣】一文看清政府大換血4大特質 梁朝「遺臣」成重災區

撰文:周禮希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政府大換血,4名局長同時出局,被視為一場官場大地震。本文盤點今次林鄭內閣「換血」的特徵,整合問責團隊「人口結構」的4大變化,看新團隊如何做到林鄭口中的「向前看」。
不難發現,新的問責團隊進一步「去梁化」,前特首梁振英年代的「遺臣」成為被撤重災區;民建聯成為「大贏家」,成員「1 in 2 out」,繼續維持有4人擔任政治任命官員,仍是政府內的「最大黨」;同時,今次上位者中政務官「缺席」,而負責安排選舉活動的主事官員都變動。

+1

新班子進一步「去梁化」

首先,出局的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原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和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3人都是由梁振英延攬加入問責團隊。3人出局後,仍然留在政府團隊的梁振英任內高官,只餘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與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商經局局長邱勝華及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早在曾蔭權年代已出任問責官員)。

民建聯仍有4人出任官員

民建聯原本有4名成員擔任問責團隊,分別是原本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的劉江華、調升接任的徐英偉、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以及政務司司長政治助理蕭嘉怡。今次劉江華出局後,被委任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的許正宇,雖退任民建聯中委,但仍保持黨員身份,令身在政府中的民建聯成員維持4人。2017年隨梁班子離任的前商經局局長蘇錦樑,亦是民建聯成員。

17人問責團隊 只餘6人曾長期任職AO

此外,作為支撐特區政府骨架的政務職系(AO),由曾蔭權年代起成為問責團隊的主力軍,而過往每次「換班」都不乏政務官身影,就算梁振英2015年「中途」換走公務員事局局長鄧國威,是資深政務官,任職政府超過30年,而接替鄧國威的海關關長張雲正,亦是政務官,長年在政府不同部門打滾。

但今次新加入問責團隊的成員,新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並非出身政務職系(AO),是首名非政務官擔任此局局長;接任創新及科局局長的薜正恒出身機電工程師職系;而接任財庫局局長的許正宇,亦在早年便離開政務職系,只是短暫地擔任過政務官。在今次調動之後,17人的問責團隊內,只餘下6人曾長期出任政務職系。

傳聶德權、劉江華因去年區選「被篤背脊」

被調任至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和今次出局的劉江華,兩人正是主責處理選舉的最高負責人。有指,2018年九龍西補選一役,選管會不理與「兩會」撞期的批評,企硬如期於3月11日舉行,令建制派十分不滿,矛頭紛指作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的聶德權;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又批投票日出現不公平現象,對建制派選情不利,自此傳出聶德權被「打小報告」。

至於劉江華,由於民政事務局手握地區資源調配大權,建制派在區選失利,亦被歸咎於民政局工作不力,有建制派私下埋怨劉江華未有做好「份內事」。故在今次換血中,劉江華和聶德權都傳出被「篤背脊」,因此一個要離任,一個要調職往公務員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