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廁紙全城瘋搶 能否列入《儲備商品規例》穩供應?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武漢新型肺炎陰霾愈來愈濃重,不單口罩、消毒用品短缺,近日社會更出現日用品搶購潮,超市的食米、廁紙等物品先後被搶購一空,最新更「擴散」至樽裝水、食油等,在網上亦隨處可見一輛輛購物車堆放十多排廁紙、男人購買幾十包女性衞生用品等等十年難得一見的「奇景」。
搶購日用品,背後反映的,除了是市民對疫魔的過敏恐慌,亦是市民對社會局勢、政府能力的不信任,令人覺得「買咗無蝕底」,結果個個囤積,最後弄假成真演變成缺貨。反觀現行政策中,有一種貨品缺貨機會極低,那就是食米。因為《儲備商品規例》規定下,食米必須貯存足夠全民至少15天的用量,市民可相對放心。
近日多項民生必需品出現搶購潮,不少人聯想到,政府是否可將條例擴展至這些日用品,強制儲存量以穩定供應?

▼疫症下的香港 不正常的日常▼

+11

信心危機致搶購 特首言論加劇恐慌

糧食作為民生必需品,穩定供應是任何政府的基本工作,令市民覺得「有政府,不怕」。反過來說,市民要去搶購糧食,通常表示民間對未來有所恐懼。每次本地局勢不穩定時,如1967年的六七暴動、八十年代中英談判、2003年沙士等,香港都或多或少出現搶購糧食現象。

放諸今次疫情,特區政府至今未拿出具體穩定口罩供應的措施,市民要大排長龍搶購。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更一度對官員下達「限罩令」,親口承認政府採購口罩工作「不太成功」,加劇市民對物資短缺的恐慌情緒。現時不單口罩、防疫相關物品,搶購現象擴散到其他民生物品,只要網絡上有人散播「封關會斷貨」、「內地停產」、「XX可治病」之類的謠言,市民就非常容易信以為真。

結果市民傾向大量購買物資囤積在家,無論政府和商界如何澄清,市民都傾向「買完先算」,形成惡性循環。市面上有售的貨品愈來愈少,就算有貨都來不及上架,真正有需要的人買不到,變成「自我實現預言」,真的出現短缺。如此發展下去,難保其他日用品如中成藥、清潔用品等,日後都可能出現搶購潮,對社會民生構成巨大影響。

大批市民搶購廁紙。(梁煥敏攝)

食米被列入儲備商品 須存放15日用量

現行政策中,其實有制度可穩定民生必需品的供應。香港法例第296A章《儲備商品(進出口及儲備存貨管制)規例》(《儲備商品規例》)規定,工業貿易署署長有權規限特定貨品的進出口、售賣等,並就特定類型貨品,要求貯存商時刻備存指定數量。在條例下,現時唯一被列作儲備商品的物品是食米。

食米管制源於戰後時期,當時大量人口從中國南下湧港,增加糧食需求,出現短缺。港英政府於1955年起對食米實施管制,規定所有儲米商(進口商)和批發商均須向貿易署署長登記,並須符合資金、財政、本地資本比例、處所、可提供的儲存設施方面的規定。儲米商獲配進口配額後,需按時間表輸入食米。所有儲米商合共須維持足以供本港當時人口45天食用的份量。

法規於1979年被整合成《儲備商品規例》,除食米外,冷藏肉類和家禽都被列為儲備商品。在回歸後,基於政府希望食品市場自由化,減低管制力度,首先於1998年起將儲備存貨逐步放寬至15天,做法沿用至今;當局2000年亦將冷藏肉類和家禽剔出管制範圍,再於2003年起放寬食米進口商的註冊準則。

所以,雖說香港幾乎沒有本地食米,都是依靠泰國、越南、中國內地等進口,但在法例規定下,米商必須儲存至少夠全港市民15天食用的存貨;而據官方說法,部分關口關閉後貨運不受影響。所以理論上,市民暫時不須擔心米糧出現短缺。

香港現時對食米儲存量有管制。(資料圖片)

將廁紙也列入條例? 法規上可行,但……

既然食米可以透過法規穩定供應,那是否同樣可以通過《儲備商品規例》規定廁紙等的存貨數量,穩住公眾信心?

在法規上,由於工業貿易署署長本身已獲條例賦權,限制指定貨品的進出口、儲存量,並對貯存商的註冊資格有最終決定權,而儲備商品的清單,是載於條例的附表中,是附屬法例的一部分,政府理論上可通過「先訂立,後審議」的形式修訂附表內容,將政府認為有需要管制的貨品加入表中;由於這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政府亦可考慮設日落條款,列明相關的管制時限,疫情過後將會失效。

只不過,在執行上或會遇到一定困難。例如儲備數量如何劃界是一個問題,因為食米現時政府尚且有官方數據,了解市民每年平均的耗米量,從而計算出儲備數量。如要為其他貨品制訂一個合適的儲存目標,要和供應商、零售商了解銷量和供應等數據,再按需要釐定合適的存量,可能涉及頗長時間,遠水不能救近火。加上要求商家儲存指定數量貨品不賣,無疑會減低營商的靈活度,食米由於太過重要尚且可以理解,商家又是否願意對其他日用品如廁紙實施同類管制,那是一大疑問。

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指,現時日用品供應充足,呼籲市民不用搶購。(資料圖片)

市民須保持理性

其實,政府亦已多次表明,停止客運通關服務後貨物仍可如常入境香港,日用品供應不受影響,當中食米總存貨足夠全港市民約一個月食用,籲市民不用恐慌。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亦引述業界指,現時各類生活必需品存貨足夠,大部分市民搶購日用品後只作囤積,其實並無需要。寄望市民保持理性,分清資訊的真假和自身需要。

當然,現時政府管治威信不足,推出的防疫措施都被指「慢幾拍」,部分市民或許明知某些資訊未必可信,但都寧可一卷廁紙在手,也不願意相信政府,那就是政治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