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從智慧香港到大灣區創科融合 業界:非撒銀彈便可
政府去年斥資數以百億元支援創科發展,將內地河套區發展將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創科中心,配合北京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措施,揚言大搞創科云云,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創科。
適逢北京召開兩會,兩名來自香港的創科業界人士-中山市「高層次人才」的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和隻身赴京打開「手遊」大門的鄧偉雄,分享創業故事,以至對在大灣區發展創科的看法,探討大灣區對港人的吸引力。
走進北京朝陽區東大橋路一幢商廈,一間名叫「游道易」(Yodo)的手機遊戲發行公司佔據五樓的一角。三位港人七年前遠道而來,其中一位是首席運營官鄧偉雄(Billy)。由公司創立至今,他在這裡工作約六個年頭,由最初公司只得20多人,擴建至現在120人,Billy可說是見證着國內「手遊」行業的變遷。
2013年起,4G、智能手機開始普及,連帶手機消費亦急速增長。Billy受朋友邀請,同時亦看準國內市場的潛力和商機,決定前往北京打拼,「當年外國的遊戲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一來國內人的英語水平低,雙方有文化差異,但香港人具中英雙語的優勢,可協助把手機遊戲引進國內市場,成為海外和中國的橋樑」。Billy娓娓道來北上創業的經過。
隻身赴京打開「手遊」大門
Billy 的工作,就好比將一件貨品(手機遊戲),從國外帶到內地,然後安排貨品在各大超級市場(銷售平台)上架,再宣傳和推銷,推廣到全中國。「要幅射到全中國只有數個地方選擇,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由於發行遊戲需要通過不同的版號審批,審查權在北京手上,故選擇了這裡作落腳點。」數年後,公司已經由國內擴充至全球市場,發行過百款手機遊戲,代表作包括《天天過馬路》和《變形金鋼:地球之戰》等,其中《天天過馬路》在發行之初廣受好評,三個月後就獲得約1000萬美元的收入,下載量高達5000萬次。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鼓勵香港青年北上發展、融入大灣區,到底大灣區以至國內的市場有多大的發展潛力?Billy和朋友可謂首批到國內發展手遊的先頭部隊,他說當年沒有甚麼好擔憂,靠自己慢慢建立人脈、開拓眼界,探索的過程中會不斷踩「坑子」,例如發行一隻新遊戲,該遊戲在海外成績好,但不代表受國內市場追捧,故需要花時間了解用戶特性。
關注政府會否扶持手遊行業
總部位於北京的「游道易」暫時未有計劃在大灣區發展,但Billy稱會關注三地政府會否投放資源,扶持手機遊戲行業的發展。Billy坦言,自己對大灣區的了解不算深入,以他目前所觀察,灣區屬大範圍的發展,不外乎是從稅收、交通或租金優惠,對他所屬行業未必有正面的作用。但他認為,每個行業都有其特別要求,而政府需要了解行業的核心需要,再提供配套,「如果我需要支付(平台),你(政府)就要搞掂支付(平台),如果我唔需要支付,你給夠我支付寶10%優惠都是用不着。」
換言之,中央和港府要推動大灣區創科發展,對業界來說,有時不是大撒銀彈便可做到,更重要的是支援配套要「對口」、到位和「接地氣」。
Billy舉出一個例子。對手機遊戲公司來說,其中一個核心是做好payment(付費),過程由中國三大電訊商主導,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來收取玩家費用。他們公司曾在南京開始分部,原因是當地政府扶持手機遊戲的發展,將三大電訊商都搬到南京,「需要溝通的部門就在隔離,十分方便;相反,若要從深圳搭飛機到南京傾,過程肯定會變得拖拖拉拉。」
鼓勵港青「跳出去」
雖然目前大灣區未能吸引Billy的公司前往發展,但他不忘鼓勵香港青年人「跳出去」,多作嘗試,到不同的地方擴闊眼界,「我曾與清華、北大畢業的香港學生聊天,問他們會否留在內地發展,有一半人會選擇回港,我猜是與他們的父母有關,但我覺得他們會錯失機會,既然已打開了進入內地市場的門,就應該先闖一闖」。
北上創業先頭部隊─吳傑莊與他的創科事業
北上發展創科的「本地薑」還有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他早在廿年前已嘗試北上發展,並且是少數成功的例子。
於創科業界而言,吳傑莊絕非陌生的名字,而對於普羅大眾,不少選擇羅湖口岸過境內地的港人,過關時相信都見識過人面識別的機器,當中的識別技術正正是吳傑莊有份研發。
「911(恐怖襲擊)就是因為機場識別面孔出現問題,有人取了他人的機票登機搞事,我們判斷市場將在這方面有很多發展。」2001年地球另一瑞的一場悲劇,觸發吳傑莊由發展指紋識別技識,轉而開發人面識別技術,當時他與本港大學合作研發核心技術,更在海外得獎,不過礙於本地人材不足,未能提升識別率,加上香港成本較高,吳傑莊便選擇到內地研發技術,並到北京的清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最終技術成功在2006年應用在羅湖口岸。
吳傑莊一手創立的集團主打中國市場,他的角色由從前的「開發者」改為「投資者」。回想起在港起步階段,吳傑莊坦言困難重重,其一在於香港市場小,研發成本相對高、利潤少,找投資者的路途上屢碰壁,即使向政府「拍門」都多吃白果收場。
「政府沒有對我們特別另眼相看或者關心,不是要它資助我,我叫它用我而已,我平價、賤價賣給你,它都不肯。」
對比今昔,吳傑莊認為,在大灣區發展創科,比過去在港發展所遇到的困難少,好像港人更容易往返內地的話,在內地的創科基地設立辦公室便可減低時間成本和交通費,亦可享受投資者配對等基地提供的服務和資源。
倡放寬「高端人才」門檻
早前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同意落實「港人港稅」,吳傑莊認為可讓業界鬆一口氣,不用時常計著183日的回港死線,但措施僅限「高端人才」,至於何謂「高端人才」,官方尚未有定案,吳傑莊就希望門檻不要太高。
祖籍中山的吳傑莊是中山市「高層次人才」之一,據他了解,不同城市對高端人才的定義各有不同,舉例中山市過往將「高層次人才」分成六級,最低一級是博士,最高級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中間級別的有中央「千人計劃」人選等。2017年起,市政府增設第七層,將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都納入至高層次人才庫內。
擁博士學位的吳傑莊就屬於第六級「高層次人才」,他認為高端人材的門檻高,建議大灣區的門檻較中山市的寬鬆,可將願意北上創業的大學畢業生都納入人才庫之內。他計劃接觸業界,了解對定義高端人材的意見,之後向政協委員會反映。
官方一直標榜大灣區商機處處,吳傑莊表示認同,稱香港業界已有聲音指對大灣區有興趣。至於大灣區規劃會否令公司撇離香港,曾為數碼港擔任審批工作的吳傑莊有信心這種擔憂不會成真,反而香港公司會繼續以香港作總部,然後在內地發展研發和銷售。
發展大數據需關注個人私隱
大數據發展勢成創科的新趨勢,吳傑莊承認,內地大數據產業對個人私隱的保障薄弱,市民的資料容易被出賣:「個人資料在淘寶好容易賣到,好便宜,直接出售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完全沒有私隱的概念。」所以,他的兩會提案之一,就是建議借鑑香港的私隱,以設立有關數據收集的條例,另外教育市民關心自身的私隱。
洪為民:大灣區可納海外人才
不少人都談及香港人才流入大灣區之際,卻有人憂慮大灣區人才不夠多元。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是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他觀察到現時中國境內,各城市都在互相爭奪人才,若大灣區內人材結構要不是「香港加內地」,或是「香港加廣東」,大灣區人才種類只會流於單一,難以讓大灣區達至世界級水平:「為何印度人會去矽谷?因為發展好,為何中國人要去矽谷?因為我做科技,在那𥚃才有發展平台和空間。」
洪為民提出,大灣區反倒可推出居留權等福利,從外國招攬人才:「當然大灣區現時吸引很多內地不少其他省市的人,畢竟其他地方都在爭奪人才,與其同武漢、上海爭人材,你不如同新加坡爭人才,對國家又好些、人才選擇又多些。」
想到大灣區的外來人口一旦增加,洪為民覺得,人才選擇亦會隨之更多:「好像『爭男仔』一樣,如果你只是在同一個Pool(人群)『爭男仔』,就算你爭到最後那個都未必那麼正斗,是不?如果你的Pool大好多時,可選擇的便會相差好多。」
對於有意見指發展大灣區創科,會令香港流失人材,吳傑莊認為是「偽命題」,「人永遠會選擇去自己嚮往的地方生活」,所以人才會不斷流動。他認為,大灣區規劃不是要規定港人去哪𥚃發展,而是港人多一個發展的選擇和出路。他打比喻說:「假設你住在元朗,你可以在元朗的大家樂做Sales(推銷員),為何我一定去中環摩根士舟利上班?(因為這是我嚮往的發展)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