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委任】十年問責官生涯 徐英偉的堅持源於change
主要官員問責制2002年起實施,司局長脫離公務員團隊,改以合約方式委任,六年後,問責制進一步擴大,除了公務員事務局,每個政策局開設一個副局長及一個政治助理職位,以及為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各設一個政治助理職位,形成今日問責制的格局。
擴大問責制首批政助
現任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徐英偉是擴大問責制後首批加入政府的人。徐英偉加入政府前從事銀行業,亦是民建聯成員,2008年, 當時31歲的徐英偉獲委任為民政事務局局長政治助理。他娓娓道出加入政府的背景:「第一屆政助安排集中統籌,我加入的局配合得頗理想,鑑於我在民建聯地區網絡的背景,跟民政可以跟得比較好。」
2008年成為政治助理,一做就做了九年,去年升官出任勞福局副局長,是副局及政助中最資深的一員。翻看徐英偉履歷表,擁有海外大學學士及碩士名銜,曾為多間國際銀行效勞,若選擇再投身私人市場,定必機會處處。
「如果有,我都走了。」被問及有否想過退出,徐英偉如此回應。其實,2015年曾盛傳他辭去政助一職,更獲時任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葉國謙確認。對於這段往事,他笑言:「最後無事發生過。」
體制內才能改變施政
徐英偉自言,選擇留在政府是出於抱負,相信可以在體制內改變施政。他用上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競選金句:「如果真的要做到change(改變),只可以在政府內change,在外面就明顯不同,在外可作為一個影響者,嘗試影響人,而我們則在政府內推動,所以角色很不同。」
透明度較港英年代高
經過十年洗禮,徐英偉承認問責制有改善空間,但認為它行之有效。他說,副局和政助走出去遊說、推銷和解釋政策,「早上9時到立法會『咪兜』解釋今日的情況如何,下午再作一次更新」,讓公眾更容易接觸官員,施政比未有問責制,甚至比港英時代更透明。「當只有局長一個人時,其實很難分身,讓副局和政助去做第二、第三層的工作,是問責制的優點,使得今時今日施政透明度、資訊性可以做得好。」
雖然對問責制讚不絕口,但徐英偉也坦言,對商界等政界外的人才而言,走入「熱廚房」吸引力不大,儘管每當政府換屆,不少人會爭相自薦,但政府可以選擇的人才不多。
他認為,有能者其中一個考慮是收入,「商界去到(主責處理)政府關係那一批,人工去到多少大家知」;從政帶來的壓力是考慮是否加入政府時更大的包袱:「我聽一些人說,『進來後整天不就要在立法會被人罵嗎?完全沒有私隱吧?比起商界,(從政者)很多事情都不能做』。」
長遠而言,徐英偉強調,香港必須引進來自體制外的思維,才能在政治上繼續向前行。他又認為,從政者可以透過「旋轉門」獲得多元發展:「就算不在政府或出去選舉,其實也是留在人才庫。我們就算出去,很多都可獲委任回到委員會裏;就算不是這樣,好像楊哲安(自由黨中西區區議員、前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出去後再被選上,這就是旋轉門的重要性和優點。」
相關文章:【高官委任】擴大問責制見樹不見林 香港政治人才何處覓【高官委任】前副局陳岳鵬:晉升有望 前政助何建宗:土壤有問題
上文刊載於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十年問責官生涯 徐英偉的堅持源於change》。